市场经济,不光商品,劳务也越来越讲品牌。
比如,要说吃拉面,找兰州的师傅准没错;找建筑防水工,湖北石首的应当靠谱;找厨师,安徽绩溪徽厨一定不差……这些劳务品牌的背后,除了是掌握一定特长和技术、经过系统职业培训的劳动者,更有服务造就的品牌效应。同时不难发现,这些劳务品牌大多是依托当地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就业优势培育起来的,有的劳务品牌最初自发形成,靠“传帮带”不断聚集人气,并在市场的不断考验中成为口口相传的金字招牌;有的则背靠强大的市场需求,充分挖掘当地优势资源,通过政策扶持、引导,集中力量树起品牌。不论哪种方式,背后的基本逻辑是,劳务也是一种“商品”,也有自己的名称、标志、品牌特质和质量保证体系。而进一步看,劳务品牌也为需求方提供了选择信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需求方的劳务搜寻成本和市场风险。成熟的劳务品牌还是开发本地后续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强大“助推器”,代表着长远的、更大的市场份额和输出数量。
近年来,我市以特色劳务品牌为抓手,以强化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为手段,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扶持服务,传统劳务品牌得以巩固提升,引领和带动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探索出一条一体化服务、有序化输出的劳务就业新路,有力地提升了劳务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当前,劳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劳务品牌要想叫得响,必须有特色,同样是劳务输出,是否能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特色劳务,找准市场定位,结果会大不一样。我们要认识到,好的劳务品牌就是好的“就业名片”,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质量认证”。所以针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要着力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加快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化,同时,充分整合利用各类培训资源,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深入挖掘本地特色,不断提升劳务品牌的内在价值和竞争力,让越来越多劳务品牌能绚丽登场,走出去,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