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亿立方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双碳”工作要求是什么?“碳汇”是咋回事?
谈及“双碳”工作的要求,朱德臣介绍,从组织保障的角度讲,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压实地方责任,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碳达峰、碳中和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落实举措;严格监督考核,各地区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
进一步解读“双碳”工作要求,朱德臣归纳了10个方面的行动。具体包括: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其中主要是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其中主要是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推动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重点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
理解了“双碳”的概念与内含,另一个熟悉的名词“碳汇”需要我们深入了解。
所谓“碳汇”,指任何自然或其他形式的储库,它无限期地积累和储存一些含碳的化合物,从而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就是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朱德臣介绍,碳汇,可分为大气碳汇、海洋碳汇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森林碳汇、草地碳汇、土壤碳汇、耕地碳汇)。所谓“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市场化手段参与林业资源交易,从而产生额外的经济价值,包括森林经营性碳汇和造林碳汇两个方面。其中,森林经营性碳汇针对的是现有森林,通过森林经营手段促进林木生长,增加碳汇。造林碳汇项目由政府、部门、企业和林权主体合作开发,政府主要发挥牵头和引导作用,林草部门负责项目开发的组织工作,项目企业承担碳汇计量、核签、上市等工作,林权主体是收益的一方,有需求的温室气体排放企业实施购买碳汇。所谓“碳汇造林”,是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以增加碳汇为主要目的,对造林及其林木(分)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开展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动。
朱德臣进一步举例说明。据测算,每亩林地可产生碳汇量约为0.5吨/年。彰武县现有林地31万亩,其中国有林场约为6万亩,按照50元/吨的价格计算,彰武县国有林场每年碳汇3万吨,也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3万吨,可收入林业碳汇价值为150万元。以全县碳汇计算,则是碳汇31万吨,价值775万元。
如何应对?主动拥抱还是被动接受?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大环境或者大背景下,“双碳”来了,而且已经来到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是主动拥抱?还是被动地接受?这决定着我们是尽早抢占到更多机会,还是错失掉更多机会。”朱德臣讲,只有正确理解了碳排放权交易给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影响,才能更好地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朱德臣介绍,碳排放权交易对一些重点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生产行为、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投资选择等几个方面。特别是针对阜新这样一个地处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的地区而言,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其一,要进一步完善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总体规划;其二,夯实基础,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其三,狠抓落实,推进能源转型低碳发展;其四,优化管理,搭建碳管理信息化平台;其五,公开透明,依法推行碳排放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