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家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新闻

第02版
综合

第03版
国内

第04版
公益广告

第05版
家文化

第06版
经济

第07版
时事

第08版
公益广告
 
标题导航
2023年09月06日 星期三
      阜新日报 | 周末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云清:扎根沙坨子的大漠播绿人
本报记者 刘丹

    “我哪儿也不去,就像咱们栽的樟子松一样,把根儿扎在这沙坨子。”这是40多年前,彰武县国有四合城林场场长王云清的一句话。

    从此,王云清不仅自己在沙海上造林,一直坚守到生命最后一刻,还把几个儿女都留在了这片在沙坨子上建设起来的林场。

    追寻着老场长王云清的脚步,从辽宁林校毕业来到四合城林场的赵荣君也坚定地留下来,造林治沙,一干就是40年。

    其实,就在王云清渐行渐远的背影里,追寻他的脚步的林业人、治沙人,还有许许多多……

    一

    一个夏日的午后,记者在王云清小儿子王玉国的家里见到了一个大号的皮箱,皮箱里装得满满的,都是王云清生前所获的荣誉证书、奖状、奖章。他曾先后获得市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8次、省林业厅授予的“优秀场长”2次、省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5次,以及林业部颁发的绿色荣誉奖章,还作为优秀林业科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透过那一张张鲜红的荣誉证书和一枚枚金灿灿的奖章,一个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造林治沙事业的老场长,仿佛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1932年出生在沈阳市法库县三面船镇的王云清,1955年从沈阳林校毕业后就来到了彰武县。当时,新中国第一个造林治沙科研机构——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刚刚在章古台设立,王云清所在的国有四合城林场也刚刚成立。当时的彰武,一年四季风沙肆虐,大部分农田被流沙吞噬,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站在沙丘上,王云清被眼前苍茫而荒凉的景象震惊了,面对白茫茫的沙丘此起彼伏,一颗年轻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默默立下誓言,扎根四合城,固沙造林。他从工区技术员做起,勤恳扎实,很快成为工区主任,并一步步走上了场长的领导岗位。

    王云清严于律己,带头苦干,艰苦创业。为了搞活林场经营,他带领大家在育苗、造林的同时,养牛、养羊、养猪。

    “无论干什么活,王场长都是身先士卒,就算是50多岁之后身体越来越差,还是冲在前面。”赵荣君讲,有一次,为了使垫牛圈的草炭土能够同牛粪混合均匀,他挽起裤子,第一个光脚跳入水深齐腰的圈坑里赶牛,用自己的身体和牛一起搅拌牛粪。为了搞好樟子松育苗,他带着员工多次到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请教、学习,并利用林场当地的草炭土做育苗底肥,通过反复实践取得明显成效。渐渐的,林场培育的樟子松苗成为公认的市场名牌产品,不仅满足了阜新和辽宁中北部地区造林用苗,还远销北京、内蒙古、甘肃、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年均销售樟子松成苗300万株以上,为“三北”防护林建设提供了大批优质苗木。四合城林场的育苗成果甚至引起了国外专家的关注。1989年1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比利时政府援助机构来华考察,当外国专家们看到四合城林场二年生樟子松苗时,连声称赞:“第一流,第一流!”

    “刚参加工作就有幸遇到了老场长,是他影响和决定了我的人生方向。”如今已身为副场长的赵荣君告诉记者,从40年前接触到王云清开始,他就默默下决心要成为像老场长那样的人,把根深深地扎下来,就像沙海里的樟子松。

    二

    “我从小记忆中的爸爸,永远是天不亮就起床,先到林场转上一大圈儿,查看各方面情况,然后再到场部安排当天的生产,无论春夏秋冬,雷打不误。夏天一身灰布衣服、黄胶鞋,冬天穿的是家里缝的黑色棉袄、棉裤,针脚都露在外面。”王玉国讲,“小时候我家里很困难,我和姐姐们特羡慕别人家进县城,爸爸有好几次机会可以带我们全家搬进县城,甚至是到外地大城市,可他就是不去,我当时特别不理解,内心也挺生气。那时候我们林场的樟子松苗在市场上很紧俏。有一个南方口音的老客来林场买苗,当晚悄悄找到我家,塞给我爸一沓钱。我爸丝毫没有犹豫,厉声告诉对方,‘这昧心的钱,我一分都不会拿’!”

    一座座沙丘绿起来了,林场的经济也壮大了。但王云清认为“创业容易守业难”,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他注重抓林场的廉政建设,在管理上注意抓勤俭节约。他规定场领导不许以权谋私,不搞特殊化;在奖金和待遇上与职工一样,要求职工做到的他首先要做到。

    王云清率先垂范,正人先正己。林场有一台小汽车,多年来他没有一次因私事而出车,就算是公事,能骑自行车或乘公共汽车解决的,也不动用小汽车。林场冬季取暖很少烧煤,都用他和职工挖来的树疙瘩,劈成小块做取暖用。在王云清的带动下,全场形成了厉行节约、勤俭办场的良好风气。

    王云清技术全面,真抓实干,管理有方,远近闻名。他扎根于四合城林场,贡献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也实现了当初立下的誓言。吉林省白城子地区、内蒙古库伦旗的领导曾先后多次专程来到四合城林场,想高薪聘请王云清到他们那里工作,并给予优厚待遇。王云清一一谢绝了。他说:“在技术上我可以帮助你们,在苗木上可以支援你们,但人不能去。我舍不得亲手建起的苗圃和一棵棵栽下的樟子松。”

    1995年,退休的王云清依然舍不得离开林场,舍不得离开他和大家用几十年的心血和汗水营造的10余万亩防风固沙林,直至1998年不幸病逝。

    三

    王云清虽然走了,但治沙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林场,守望这片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土地。

    “40年,老场长退休前在这儿干了40年,如今我也在这干了40年,内心也越来越能体会到老场长的那份心思。”赵荣君说,“这些年里,有多次机会可以进城,或者是调到其他岗位,连我的家人都不是很理解,可我真的不想离开这。40年里,当然也经历了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可一想到老场长,啥困难都不算事儿。”

    如今的国有四合城林场,多年实施的“科技兴林”战略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先后主持完成《阜新地区林下天麻栽培技术研究》(2019年)、《辽西北地区元宝枫繁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2019年)、《辽西北沙区灌生树种栽培技术研究》(2019年)、《彰武元宝枫选育研究》(2020年)、《辽西北地区皂角繁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2020年)、《辽西北沙区林下黄芪栽培技术研究》(2021年),均被辽宁省林业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021年,国有四合城林场组织实施了中央林业科技推广项目“辽西北地区元宝枫繁育及高效栽培”。此外,林场还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全国防沙治沙跨区域综合示范区工程等。

    “值得告慰老场长和老一辈治沙人的是,我们没有丢掉他们传下来的接力棒。如今的林场不仅壮大了,而且要冲在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最前线。”赵荣君深情地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阜新日报社
1
   第01版:头版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家文化
   第06版:经济
   第07版:时事
   第08版:公益广告
王云清:扎根沙坨子的大漠播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