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纪录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图片新闻

第a2版
要闻

第a3版
要闻

第a4版
聚焦

第a5版
家风

第a6版
省内

第a7版
财经

第a8版
公益广告

第b1版
新闻关注

第b2版
时事

第b3版
天下事

第b4版
纪录

第b5版
视界

第b6版
体育

第b7版
文娱

第b8版
报刊征订
 
标题导航
2020年04月15日 星期三
      阜新日报 | 阜新晚报 | 周末 | 星期天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嘉塘草原上的吾朵变了

这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珍秦镇十一村牧民曲多家中墙上挂着的等待出售的吾朵(4月9日摄)。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珍秦镇十一村牧民曲多在牧场向记者演示吾朵的使用方法(4月9日摄)。

    草原生活是什么时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家里通了电,是用上了手机,还是有了一辆小汽车?45岁的曲多自己也说不清楚,但他知道:当吾朵可以像藏刀、藏服一样被售卖时,时代确实不同了。

    曲多的家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珍秦镇十一村,这里属于被雪山环抱的嘉塘草原。千百年来,牧民赶着牛羊游走在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场,好似碧蓝如洗的天空中不时飘过的朵朵白云。

    生于此,长于此。嘉塘草原的牧民说起吾朵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战士打仗需要武器,牧民放牧离不开吾朵。”与曲多同村的牧民久美旦周说,由牛毛编制而成、形似牧鞭的吾朵,集合了格萨尔王使用过的所有兵器的优点。

    在曲多家,记者看到了已经制作完成的10多根吾朵挂在墙上。它由特定花纹编制而成,中间较宽的部分用来兜住石头,使用时依靠惯性甩出的石头可以被抛至两三百米外的区域。曲多说:“吾朵上有‘九眼’‘弓箭’的纹样以及彩色的牛毛,每个部分都寓意了吉祥、平安与美好。”

    “我们家每个人都会编制吾朵,就像是会唱歌跳舞一样,这种技艺流淌于我们的血液之中,不需要刻意学习。”拿起一根制作考究的吾朵,曲多热情地向记者演示起了它的用法,只见他抡圆了胳膊,朝着两百米外的目标,瞬间将吾朵包裹的石子抛出。

    一块风干肉,一小袋糌粑,就是牧民放牧一天所需的口粮,他们与牛羊相伴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中,一走就是一天。“在草原上放牧,难免遇到猛兽,但是带着吾朵就不会害怕了。”久美旦周说,吾朵末端的“措吉”抽打在地上会发出像鞭炮一样的声响,不仅打发了放牧的寂寞,也能驱恶避邪。

    时过境迁,伴随牧民生活的变化,吾朵也被赋予了新的功能。“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草原上很多人搬了新家,有了自己的汽车,吾朵就成了挂饰,用来保佑全家平安。”曲多说,通过编制售卖吾朵,一年能为家里增收5000元左右。

    在牧民生活蒸蒸日上的背后,主要还是当地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2015年,曲多所在的十一村成立了嘉塘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全村405户牧民的42万亩草场被整合成夏季、秋季、冬季草场。

    谈起草场变化,作为合作社副理事长,久美旦周感到自豪:“轮牧使草场有了‘休息’时间,草比原来长高了。合作社统一管理又使村里60%的劳动力可以选择外出务工,还可以在县城照顾年迈的老人、上学的娃娃。”

    四月的嘉塘草原还覆盖着白雪,但对于这里的牧民来说,春天早已来到。曲多手持吾朵,甩出清脆的响声,将成群的牦牛赶向白云深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阜新日报社
1
   第a1版:图片新闻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聚焦
   第a5版:家风
   第a6版:省内
   第a7版:财经
   第a8版:公益广告
   第b1版:新闻关注
   第b2版:时事
   第b3版:天下事
   第b4版:纪录
   第b5版:视界
   第b6版:体育
   第b7版:文娱
   第b8版:报刊征订
麻料村又响起叮当声
嘉塘草原上的吾朵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