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颖丽 摄影 马志宇
年轻时,他是一名铁道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退伍后,他成为一名档案管理干部,全身心投入到我市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中。退休后,他又老骥伏枥发挥余热,为我市地域文化研究作出积极贡献。他,就是老共产党员杨宝祥。
近日,在海州区玉丰街道祥宇社区的党员活动室内,杨宝祥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红色家风故事。
杨宝祥出生在彰武县,父亲杨恩是村干部,由于在土地改革中有着突出贡献而“火线入党”,后来又成为村长。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杨恩始终将铮铮誓言践行到实际行动上,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在抗美援朝时期,国家修建机场,他身先士卒带着村上的青壮年热火朝天地参与到机场的建设中。上级部署兴修水利工作,他二话不说带着村民夜以继日修建两个水库,确保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
在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杨恩还非常关心村民们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至今,杨宝祥还清晰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一个冬日深夜,全家人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原来,同村的孙大叔得了急病危在旦夕,父亲麻利地穿上衣服,骑上家中的大马赶去60多里外的镇上请大夫。最终,因为医治及时,孙大叔的生命得到挽救。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杨恩又先后被调到海州区工程队和市毛巾厂工作。但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本色,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杨宝祥小时候经常喜欢翻看父亲获得的那些荣誉奖章,每看一次,就对父亲增一分敬意。
在生活中,杨恩对子女的教育一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会在闲暇时光教子女们唱《东方红》等红色歌曲,给孩子们讲村上唯一一名清华大学生的励志故事。也就是从那时起,杨宝祥开始立志刻苦读书,从小学到高中,他的成绩始终是班里的第一名。至今,老同学们聚会时,大家还会称赞他这个学霸级人物。
不过遗憾的是,杨宝祥因特殊原因没能有机会考上大学。1969年,他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铁道兵,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杨宝祥并不是一线士兵,但在卫生队担任文书的他,还身兼伤员救治工作。杨宝祥还记得,部队在山西修建京原铁路时,一天晚上,现场塌方,一名湖北籍战士受伤严重,当地医疗设施无法治疗。为了争分夺秒挽救生命,杨宝祥马不停蹄地向上级汇报情况,请求医疗援助。经不懈努力,申请到专机前来运送伤员。与此同时,杨宝祥和战友们一起平整场地,点燃火把,确保飞机安全着陆。最终,这名战士得到了及时救治。
杨宝祥说,4年的军旅生涯是他人生最充实的经历。如今一有闲暇时间,他便会跟战友们重走这几条参与建设过的铁路线,寻访当年的足迹。
1974年转业后,杨宝祥回到阜新工作。1986年起,他开始在市档案局(馆)工作,直至2009年退休。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现实的工作,要想干好这项工作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很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而三者兼备的杨宝祥始终在这一岗位兢兢业业、默默耕耘,他曾荣获“辽宁省档案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退休后的杨宝祥还不忘时时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作为宣讲员,他多次深入街道、社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给党员们上党课。他还发挥专业特长,参与创建我市地域文化研究会。如今,他的7项研究成果荣获辽宁省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和阜新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进步奖。
多年来,杨宝祥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深深影响着3个优秀的女儿,她们也都是各自岗位上的先进工作者。女儿们都说,一定要把立德树人的红色家风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