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图片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图片新闻

第a2版
要闻

第a3版
民生

第a4版
图片故事

第a5版
省内

第a6版
美文

第a7版
生活资讯

第a8版
公益广告

第b1版
新闻关注

第b2版
时事

第b3版
天下事

第b4版
体育

第b5版
文娱

第b6版
科技馆

第b7版
健康

第b8版
报刊征订
 
标题导航
2020年09月22日 星期二
      阜新日报 | 阜新晚报 | 周末 | 星期天
放大 缩小 默认
出山,向着梦想的方向
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热梦科巴艺术团队员演出结束后谢幕(2018年8月7日摄)。
热梦科巴艺术团来到位于北京的中国传媒大学,参加全国青少年语言表演艺术展演。这是队员们在演出前整理服装(2018年8月5日摄)。
9月16日清晨,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藏族乡科上村,周毛卓玛乘坐的班车驶出村口,她要前往宝鸡文理学院报到。
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藏族乡科上村,热梦科巴艺术团部分成员在进行高考志愿网上申报。这是填报志愿前,加羊吉、拉毛东智、关却才让、群热吉和索南卓玛(从左至右)探讨彼此的志愿填报意向。他们最终如愿考入青海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7月29日摄)。
9月11日,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藏族乡科上村,桑毛(右二)在助学金签收单上按手印。当日,青海省红十字会资助热梦科巴20名贫困大学生助学金发放仪式在热梦科巴艺术团艺术中心举行。2020年,青海省红十字会向考上大学的20名热梦科巴艺术团成员提供了每人5000元的助学金。
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藏族乡科上村,热梦科巴艺术团成员向即将离开的爱心捐助者展示近期获得的部分荣誉(2018年8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九月的阳光格外绚烂,静谧的校园再一次喧闹起来。

    经过抗疫的斗争和高考的淬炼,百万学子背起行囊,告别家乡,开启崭新的大学生活。

    在他们当中,有这样一群藏家少年。他们朴实无华,却又不甘于平凡,他们家境贫寒但又不放弃梦想。他们渴望成为天空中翱翔的苍鹰,冲出群山的阻隔,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故事要从一个西北小山村讲起。

    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重峦之中,红山岩下,有一处山谷地。蜿蜒的金源河水,穿过干燥的红土地,滋润着周遭的农田和牧场。这片藏地村落,当地人称为“科巴”,主要由科上和科下两个行政村组成。

    2012年,当时在科巴做志愿者的王洪波,根据自己的支教经历,以当地孩子为原型,创作了歌舞剧《热梦科巴》,“热梦科巴艺术团”(以下简称为“艺术团”)由此诞生。

    《热梦科巴》陆续在深圳、西安、北京等地亮相。山里的小小艺术团,渐渐有了名气。

    藏语里,“热梦”意为梦想。最初,艺术团没有训练场地,只能四处转战,村外河滩旁、村民闲置的场院里、山崖下的空地上都能见到孩子们苦练的身影。

    2015年,艺术团在青海正式注册成立。同年,艺术中心在村里成立。从前只能在露天空地进行训练的孩子们,如今有了相对规范的室内训练场所。

    追梦之路虽然曲折,但孩子们在逆境中顽强成长。2017年,艺术团受邀赴港澳交流演出。同年9月,艺术团20名成员进入青海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青海艺校)深造。2019年,艺术团受邀赴内蒙古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与中外艺术家同台献艺……

    今年高考,这20名成员无一落榜,19人被本科录取,1人被大专录取。这群原可能困守大山、务农放羊的孩子,迎来了人生最重要的转折。

    插上了梦想的翅膀,崇山峻岭也挡不住奋进的脚步。

    眼前,山路崎岖。

    耳边,歌声嘹亮。

    未来,继续追逐梦想。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阜新日报社
1
   第a1版:图片新闻
   第a2版:要闻
   第a3版:民生
   第a4版:图片故事
   第a5版:省内
   第a6版:美文
   第a7版:生活资讯
   第a8版:公益广告
   第b1版:新闻关注
   第b2版:时事
   第b3版:天下事
   第b4版:体育
   第b5版:文娱
   第b6版:科技馆
   第b7版:健康
   第b8版:报刊征订
出山,向着梦想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