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健身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图片新闻

第a2版
要闻

第a3版
社会

第a4版
纪录

第a5版
省内

第a6版
财经

第a7版
读书

第a8版
公益广告

第b1版
新闻关注

第b2版
时事

第b3版
天下事

第b4版
视界

第b5版
体育

第b6版
文娱

第b7版
健身

第b8版
报刊征订
 
标题导航
2022年01月24日 星期一
      阜新日报 | 阜新晚报 | 周末 | 星期天
放大 缩小 默认
“身材焦虑”下的“卡路里”难题

    “怎么胖了!”“吃完这顿,明天就减肥!”“真羡慕你,身材保持得这么好!”……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也许正击中了你心里的“苦”:想吃东西、害怕长胖;吃得太少,又害怕减肥过度损害健康。这吃与不吃的犹疑,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心结。如何健康地减脂增肌?这道和卡路里有关的“计算题”确实有点难解。专家为我们一一解答。

    1.你为什么容易胖

    造成肥胖的关键是摄入过多、消耗减少;过分控制卡路里摄入不可取,学会与卡路里“和解”,不仅要控制卡路里的摄入,也要注重卡路里的消耗。

    “我天生就是易胖体质,喝凉水都长肉。”

    “我每天吃得也不多,为什么就是瘦不下来?”

    每当提及瘦不下来的原因,各人有各人的说法,但究竟为什么会发胖?还得从了解“吃”开始。

    专家表示,理论上是存在易胖体质的。研究表明,肥胖是一种复杂的可遗传疾病,一部分人的胖瘦由遗传基因决定。还有句话“你想吃什么,肠道菌群说了算”,肠道的微生物释放的物质、表达的基因可能会影响我们对食物的选择及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产生易胖或易瘦体质。那些说自己喝水都会胖的人,可能只在乎正餐吃的少量饭菜,而忽略了平时吃的零食喝的饮料。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显示,居民膳食中高油高盐摄入普遍存在,含糖饮料消费呈上升趋势,其中长期以外卖餐和在外就餐为主的人群,油盐过度消费、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

    专家认为,造成肥胖的关键是摄入过多、消耗减少,而高糖、高脂和高碳水食物都会造成肥胖。但比起后者,高糖、高热量食物更易使人发胖,因为糖分是能量最直接的来源,能量消耗不足,多余的能量就容易转化成脂肪储存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原始社会大多靠体力劳动来维持生计且食物单一,于是就渴望通过高热量饮食来满足机体需求。尽管现在我们衣食无忧,但DNA里可能已经刻着最原始的记忆。也有研究表明,吃高糖、高热量食物能缓解压力,让人变得愉悦,选择这些食物便成了现代人应对社会压力的方法之一。

    来自大连的陈东(化名)今年33岁,BMI(身体质量指数)一度达到27.6kg/㎡,属于超重标准。“原来像炸鸡、比萨是我经常吃的,含糖饮料也是成箱成箱地买。在外面玩累了,总想点几杯奶茶给自己补补。”陈东说,“转折出现在今年单位组织的体检上,大夫说我有高脂血症,必须要作出改变了。”

    营养科专家建议,减脂期间尽量少吃游离糖,即在饮料、酸奶、咖啡中单独添加的糖。许多饮料中含有果糖,果糖虽然不直接导致血糖和胰岛素飙升,但容易被过量摄入,易引起胰岛素失衡与脂肪堆积,其综合危害甚至比蔗糖更严重。因此我们提倡限制精制糖摄入,学会科学控糖可以让人更健康。

    既然要控糖,不少减脂人士便发展成拒绝吃主食,衍生出的生酮饮食一度非常流行,然而长期以此减脂可取吗?

    生酮饮食是指碳水化合物含量非常低、蛋白质含量适中、脂肪含量高的饮食,原是用于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内分泌专家表示,虽然脂肪能增加饱腹感,但不能快速提供能量,加上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少,人体要利用能量就得动员体内的脂肪分解,生成的酮体就被用来取代葡萄糖供能,因此短期内可以达到减重效果。可是长时间以生酮饮食来减脂,有些会造成乏力、脱发、便秘,甚至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等风险;对于妊娠女性来说,有研究提示可能会影响婴儿的神经管发育。

    白水煮一切、过度节食、催吐……对于一些人来说,提到卡路里总是“坐卧不安”。然而,长期采取“过激”的减脂方式,不仅会影响正常的身体机能,还会增加健康隐患。事实上,过分控制卡路里摄入是不可取的,学会与卡路里“和解”,不仅要控制卡路里的摄取,也要注重卡路里的消耗。健康减脂、合理膳食,专家总结为:多食果蔬多喝水,补全营养少油盐;适量坚果蛋奶肉,主食宜选全谷豆;吃动平衡加控糖,天然有机更安全。

    2.你应该如何增肌

    要想有肉眼可见的增肌效果,没有力量训练的配合光靠吃是很难做到的;增肌也要学会和卡路里“相辅相成”,不吃碳水化合物、脂肪,只吃蛋白质的增肌方式不太经济。

    在北京从事文字工作的赵女士因为体脂率只有10%,属于偏瘦类型,增肌一直是她的愿望。“平时在健身房就随便练练,我觉得健身教练推荐的增肌食谱是一种营销。我自己也不敢喝蛋白粉这一类的运动营养品,总担心有副作用。我该怎么办?”

    专家表示,除去运动和审美需求,一个健康的人不需要额外增肌,增肌更多针对的是患有肌肉减少症的老年人和消耗性疾病的患者。普通人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及没有肾病的基础上,视自身需求选择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营养补剂适量食用是可行的。

    运动营养品作为人体运动流失的营养补充,相关的食品安全流程是非常严格的。以蛋白质消费品为例,我国对进口原材料进关需层层审查,小到生产方资质,大到检验检疫、消毒杀菌等环节都必不可少。生产前,所有原材料的生产资质、检测报告需再次进行审查,生产后的产品在拿到检测机构的报告前严禁外流,确保做到每个环节都不会出现危害食品安全及违法违规的情况。

    当前,不少消费者存在一定的误区,误把什么都不摄入当作健康。

    专家指出,想要有肉眼可见的增肌效果,没有力量训练的配合光靠吃是很难做到的。要想刺激肌肉蛋白合成,在蛋白质的选择上,液体优于固体,亮氨酸含量高的蛋白质最好,因而乳清蛋白粉的效果属于增肌界的“天花板”。对非专业运动人士来说,吃天然食物,如牛奶、牛肉或其他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也可以增肌;在时间上也并没有明确的增肌时间窗,每次力量训练后的24—48小时内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都可以促进增肌;但想要获得最优的增肌效果,推荐通过少量多次的形式来摄入蛋白质,比如三餐都摄入优质蛋白,睡前可以再增加一次,喝脱脂牛奶、蛋白粉或吃鸡蛋都可以。

    只是蛋白质虽好,也不能贪吃。依据自身体重,每日摄入1.6g/kg的蛋白质便足够增肌。摄取过多的蛋白质对于增肌没有额外效果,反而会给肝脏代谢蛋白质及肾脏排泄蛋白质带来过多的负担。此外,专家呼吁,增肌也要学会和卡路里“相辅相成”,不吃碳水化合物、脂肪,只吃蛋白质的增肌方式不太经济。

    3.无论增肌还是减脂,都应该回归健康

    身材焦虑本质上源自人的消极自我映象;将注意力放在健康而不是体重上,健康本身就是美。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9.6千克和59千克,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3.4千克和1.7千克。与此同时,漫画腰、筷子腿、纸片人……近些年刮起的一阵阵“炫瘦”风反映出,与体重一起上升的还有人们对身材的焦虑。

    身材焦虑本质上源自人的消极自我映象,一个拥有消极自我映像的人对身材、相貌等自我觉察是否定的,自我想象是悲观的,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减肥焦虑也是如此,在消极的自我映像基础上,认为自己的体重不符合社会标准,于是陷入“减肥陷阱”中不能自拔。专家表示,应对身材焦虑,首先要清楚审美标准本就千差万别,不同的时代、地域、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其次,要将注意力放在健康而不是体重上,健康本身就是美,是大美。最后,自尊自信的心理状态也赋予人美感,你的自我悦纳与乐观开朗会浸润身边的人,这样的美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谈到身材自由,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李小姐认为身材自由不是放任身材不管,而是对自己的体重管控充满自信。“我期待着实现‘卡路里自由’的一天,但也知道一切美好事物都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减肥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你用牺牲健康换来的‘美’,可能迎合了大众,但也会在暗中为你标记好了价格。”

    专家建议,全社会应形成一股倡导健康审美之风,不能贩卖身材焦虑、鼓吹畸形审美,尤其是对于青少年。从家庭视角来看,父母应起到带头作用,不能实现自我接纳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悦纳自己的孩子。父母的言行会给孩子强大的心理暗示,在身材、容貌等方面要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让孩子喜欢自己、接纳自己,营造出追求健康的家庭氛围。对于个人来讲,要认识到“以瘦为美”是一种“被绑架”的审美,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求专业的支持,咨询专家并对自身健康做一个全面的评估。

    在变瘦的路上,陈东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自信。他告诉记者:“现在的我不追求体重秤上数字的变化,更追求我是否真的健康,在乎身体的感受。现在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50天瘦了15斤,我还会坚持下去。”他随后又补了一句,“还有一点很重要,千万别等到身体向你发出警报时才开始改变,那样可就晚了。”据人民网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阜新日报社
1
   第a1版:图片新闻
   第a2版:要闻
   第a3版:社会
   第a4版:纪录
   第a5版:省内
   第a6版:财经
   第a7版:读书
   第a8版:公益广告
   第b1版:新闻关注
   第b2版:时事
   第b3版:天下事
   第b4版:视界
   第b5版:体育
   第b6版:文娱
   第b7版:健身
   第b8版:报刊征订
“身材焦虑”下的“卡路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