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读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图片新闻

第a2版
要闻

第a3版
社会

第a4版
纪录

第a5版
省内

第a6版
财经

第a7版
读书

第a8版
公益广告

第b1版
新闻关注

第b2版
时事

第b3版
天下事

第b4版
视界

第b5版
体育

第b6版
文娱

第b7版
健身

第b8版
报刊征订
 
标题导航
2022年01月24日 星期一
      阜新日报 | 阜新晚报 | 周末 | 星期天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写一个民族站起来的灵魂
作家王筠的长篇小说《长津湖》

    □记者 陈力华 

    内容梗概

    “信仰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照耀着我们的归乡之路。”

    1950年深冬,在严酷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将美军分割包围于长津湖地区,歼敌13000余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一举扭转战局,为之后到来的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这场装备对比悬殊的战役,俨然已经超出了常规战争的范畴,更像是一场意志力的殊死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中国军人衣着单薄,装备简陋,饥肠辘辘,却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勇往直前,奋勇冲锋,在寒冷的阵地上凝固成庄严的雕像……在作家王筠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志愿军战士从冰天雪地中重新回到我们面前,他们有血有肉、有悲有喜,他们的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他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铸造我们民族站起来的灵魂。

    作者简介

    王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抗美援朝战争长篇小说系列《长津湖》《交响乐》《阿里郎》等多部。

    《长津湖》先后获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及湖南出版政府奖特别奖等奖项。

    精彩片段

    欧阳云逸的百十号人到达1081高地以后,史密斯的陆战队还在古土里以南的山路上徘徊着,他面临着新的难题,撤退途中的一座桥梁被中国人炸掉了。没有这座桥,陆战1师的所有车辆和人员都将被继续堵在长津湖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他们以前所有的努力都将要前功尽弃。

    这就是架设在悬崖峭壁之上的水门桥。

    水门桥悬空于两座绝壁之间,是柳潭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一线通往兴南港的必经之路,桥下是深不见底的深渊。张仁清军长早已盯上了这一处关口要隘,先后两次派部队将其炸毁,而陆战1师的工兵分队也两次将其抢修完毕。张仁清的部队破釜沉舟,第三次冲上设防严密的水门桥,不仅将美国人刚刚修好的桥梁桥板炸了,连桥墩也炸掉了。一路苦战到达此地的陆战队被堵在断崖以北的崎岖山路上,他们只能望桥兴叹。

    史密斯把里兹伯格团长找来,分析了一下眼前的险峻形势:“水门桥是陆战队的生死命门,我们若无此桥,所有的陆战队员最终都会葬送在长津湖畔的风雪中。”

    里兹伯格眉头紧锁,同样感觉到问题的万分严峻:“必须重新架设一座桥梁,而且要快,要争分夺秒。”

    “所有的东西都被中国人炸烂了,我们没有任何的器材和设备。你对此有何意见,上校?”

    “我建议立即请求远东空军的援助,要他们空降一座新的桥梁下来,空降一座车辙桥。”

    史密斯同意了里兹伯格的请求,目前看也只有这个办法能够挽救危局。史密斯下令马上呼叫远东空军的支援,同时要求里兹伯格的部队配合工兵分队的行动,一旦车辙桥空投下来,就立即进行架设。

    远东空军几乎不假思索就答应了陆战队的请求,然而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这些钢制桥梁的构件每件都重达1000多公斤,超出了降落伞所能负载的最大重量,第一次空投没有成功,车辙桥的钢梁摔得变了形。里兹伯格建议远东空军使用双降落伞空投,即每两具降落伞负载一件钢制的构件。远东空军照此办理,他们取得了成功。一套车辙桥就可以将悬崖峭壁变为通途,可是为了保险起见,远东空军的C-119运输机一次投下了两套完整的车辙桥。一套车辙桥由4根钢梁组成,8根钢梁使得架桥的器材绰绰有余。另外,远东空军还空投了一批木板,作为铺设在两根钢梁之间的桥面来使用,以保证除了坦克、火炮之外的其他车辆通过。里兹伯格的部队一面担任警戒一面协助工兵分队铺架桥梁,几个小时以后,新的钢铁桥梁出现在水门桥的悬崖峭壁上。车辙桥能够承受50多吨的重量,木板搭建的桥面也能承载20吨,陆战队的坦克、火炮、战斗人员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车辆全部顺利通过了这一处险要的关隘。

    史密斯将要迎来的下一个生死命门是黄草岭上的1081高地。不过他不打算让陆战队冒夜晚进攻的风险,惯于夜间战斗的中国人不会善罢甘休,而极度的严寒也会大大削弱部队的战斗力。他要求所有的陆战队员坚守住既有阵地,他们可以呆在暖和的棉帐篷里,可以一边喝着热咖啡一边等待着又一个明天的到来。明天到来以后,他的部队将向黄草岭上的1081高地发起最后的一击,尔后他们就可以大步朝着海边前进了。

    在他们身后,中国军队的追兵似乎越来越远、越来越稀散,他们的进攻和射击也不像开始时那样猛烈了,大概他们已消耗到极致。不过史密斯和里兹伯格等陆战1师的指挥官们都知道,中国人绝没有善罢甘休,他们依然在咬着牙穷追不舍。所以他们都明白此地不可以久留。

    纷纷扬扬的雪花再度飘落下来,伴随着一阵猛似一阵的寒风,气温在急剧地下降着。炮兵部队的气象军官向史密斯报告,此时的温度已达零下40摄氏度,而且他有绝对的把握料定它还会下降。史密斯暗自笑了笑,他叫陆战队的小伙子们呆在棉帐篷里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否则他们就有冻死的可能。

    风寒雪冷的1081高地上银装素裹,一片冰封雪冻的景象。大雪遮盖了一切,散兵坑、堑壕、堑壕里的人,所有的一切都被厚厚的积雪包裹着,欧阳云逸和他最后的部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磨难。刀削斧砍一样的寒风从阵地上掠过,刺穿了战士们单薄的衣裤,使他们饥寒交迫的身体慢慢变得麻木,变得僵硬。部队都蹲在堑壕里,蹲在深深的雪窝子中,他们的头上雪花席卷,狂风飞舞,漆黑如墨般的苍穹笼罩着冰冻的大地。没有一个人要求下山,没有一个人要去躲避冰雪寒风,他们都在等待着美国人的到来。极度的严寒摧残着大家的身体和意志,更折磨着他们饥饿的神经。零下40多度的严寒下,部队没有一点可以果腹可以提供热量的食物,饥饿和寒冷把他们推到了承受力的极致。欧阳云逸想要部队站起来活动活动,哪怕是蹦一蹦跳一跳也好,不然美国人到来的时候就动不了了,就不能战斗了。欧阳云逸对部队下着命令: “都……起来,活……动……活动。”

    堑壕里的人都站立起来,他们按着欧阳云逸的要求来蹦、来跳。但是每个人都没有力气了,他们蹦不动、也跳不动了,他们站了一会,又都抱着枪蹲了下去,他们觉得这样还能躲避一些寒风,还要暖和一些。

    “都找……找吃的东……西,看看还……有……没有。”

    欧阳云逸僵硬的喊声在凄厉的风雪中回荡着,一瞬间就飘散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战士们缓慢而又机械的摸索着自己的挎包、口袋,他们翻找过无数次了,他们都知道自己的身上不可能再有任何吃的东西。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机械般的摸索,教导员既然下达了命令要他们找,他们就要再找一遍。不少人一边摸索着自己的挎包,一边抓起身边的积雪往嘴里送,吞咽积雪也能让他们饥饿的神经得到暂时的满足。

    欧阳云逸也再一次翻了翻自己的帆布挎包。挎包里装着他的洗脸毛巾,牙刷,牙膏,本子,笔,喝水的缸子,还有一个手绢包裹着的包包,那是鸭绿江中国一侧的江土,是他过江的时候带上的。当时老王头牵着“大清花”那些骡子在江边上撒尿以作标记,吴铁锤和全营800人的官兵也在江边上撒尿,他们用这个特殊的行为跟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告别。欧阳云逸没有尿,他就取了这包江土。虽然撒尿和取土的内容并不一样,但是欧阳云逸觉得它们的象征意义是一样——找到回家的路。

    网友点评

    史诺:是一部相对贴近历史事实的小说。文中人物的形像刻画比较丰富,摆脱了英雄人物一味“高大全”的套路,当然依然保留政治宣传方向的影响。全文布局方式特别,多处提前预告各个人物的命运发展。算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

    笑对青山万重天:这部小说对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解放初期的解放军、志愿军与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有军魂的队伍。抗美援朝为什么能胜利,依靠的就是军魂。

    阿禾:长津湖上,中国人穿着单薄的衣服,拿着简陋的武器,饥肠辘辘,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勇猛无敌地冲锋,展现了中国志愿军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和意志品格,显示了不可战胜的力量。经典总有一种包容的姿态和互动的意愿。

    煎饼:真实再现了当年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不惧强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作者没有塑造大而全的人物形象,没有回避小人物们身上的缺点,这是难能可贵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阜新日报社
1
   第a1版:图片新闻
   第a2版:要闻
   第a3版:社会
   第a4版:纪录
   第a5版:省内
   第a6版:财经
   第a7版:读书
   第a8版:公益广告
   第b1版:新闻关注
   第b2版:时事
   第b3版:天下事
   第b4版:视界
   第b5版:体育
   第b6版:文娱
   第b7版:健身
   第b8版:报刊征订
一字一句,语重心长
一流的语言和叙事手法
书写一个民族站起来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