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文娱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图片新闻

第a2版
要闻

第a3版
热线民生

第a4版
聚焦2022全国两会

第a5版
聚焦2022全国两会

第a6版
省内

第a7版
人与自然

第a8版
作品选登

第b1版
新闻关注

第b2版
时事

第b3版
天下事

第b4版
体育

第b5版
文娱

第b6版
科技馆

第b7版
健康

第b8版
特别策划
 
标题导航
2022年03月10日 星期四
      阜新日报 | 阜新晚报 | 周末 | 星期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从“出作品”到“出精品”?

    “爆款”文艺作品频出,反映了文艺界哪些新气象、新趋势?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代表委员们提了哪些新想法、新点子?从“出作品”到“出精品”、从“文艺高原”迈向“文艺高峰”,文艺工作者将作出哪些努力?

    新华社记者就此专访了叶小钢、冯远征、贾樟柯、张凯丽等文化领域的代表委员,畅谈新时代文艺工作和他们的履职故事。

    文艺创作更紧扣时代脉搏

    “近年来,很多现实题材的大戏越来越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演员张凯丽说,主旋律影片比以往更加贴近受众、吸引受众、打动受众。

    文艺创作更加紧扣时代脉搏,表现形式更加多元,题材内容更加丰富,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对近年来文艺领域新气象的感受。他说:“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网络文学等新型文化业态,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全国人大代表、导演贾樟柯认为,如今主旋律电影更趋符合电影艺术创作规律和市场需求,商业化主流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近年来电影行业的一个新趋势。

    “尽管疫情期间电影行业整体发展比较艰难,但是每年还是能够涌现出很多年轻导演。我本人每年参与主办平遥电影展,通过这一平台,我看到了很多年轻导演蓬勃的创作热情和大胆的艺术探索,比如他们会运用多种类型的元素来反映现实,艺术表现手法很有创意。”贾樟柯说。

    我国文艺事业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赞不绝口。谈到印象深刻的文艺作品,他一口气列出了《山海情》《觉醒年代》等近十部影视剧,感叹“很多作品在青年观众中引发强烈反响,成为收视、口碑双丰收的‘现象级’佳作,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为文化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点是实现人民共享。”阎晶明说,期待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老百姓能够更广泛、更便捷、更轻松地使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得到优秀精神文化的滋养。

    阎晶明今年两会关注的是网络文学。他说,如今网络文学创作队伍越来越大,希望从战略上做好顶层设计,不断推动网络文学主流化发展,用新技术、新理念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

    张颐武今年带来的一个提案是关于运用新媒体促进知识普及与传统文化传播。他认为,应鼓励各领域专家、学者在短视频平台开展科普,规范和发展知识付费,激励优质内容产出。

    谈到履职故事,代表委员们感慨良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冯远征欣慰地告诉记者,自己两年前提交的关于给新文艺群体评职称的提案,受到各界关注并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举措。

    回忆起3年前提交的关于发展我国无障碍电影事业的议案,贾樟柯记忆犹新。“议案提出后,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支持性文件。如今视障朋友几乎每周都有新电影可看,而且渠道更加丰富。”

    贾樟柯说,希望能把实地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产等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中,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近距离感受祖国的大好山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代表委员们表示,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向世界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冯远征认为,创作文艺精品关键要有工匠精神。文艺工作者只有在时间的积淀中不断思考、不断打磨、不断突破,才能找到最好的表现形式。

    “例如我们用心创作的一些话剧,历经十年打磨才搬上舞台,10年时间里我们改了16个版本。”冯远征说,每一年都在丰富角色,通过不断调整语言和动作上的细节,让作品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细腻丰满。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说,浮躁是文艺创作的一大杀手。文艺创作不能一味求快、求多、急功近利,而是要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创作更多能够让后人记住、让自己骄傲的作品。

    “伟大的时代要有伟大的作品。”叶小钢说,下一步音乐界不仅要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还要创作更多具有国际水准的交响乐,通过音乐这一世界共通的语言,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据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阜新日报社
1
   第a1版:图片新闻
   第a2版:要闻
   第a3版:热线民生
   第a4版:聚焦2022全国两会
   第a5版:聚焦2022全国两会
   第a6版:省内
   第a7版:人与自然
   第a8版:作品选登
   第b1版:新闻关注
   第b2版:时事
   第b3版:天下事
   第b4版:体育
   第b5版:文娱
   第b6版:科技馆
   第b7版:健康
   第b8版:特别策划
千年文脉启新篇
如何从“出作品”到“出精品”?
大连举办女性主题美术展 三代女画家绘出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