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崂山拔海而立,气势雄伟,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岛东部的黄海之滨。崂山主峰海拔1133米,是中国内陆海岸线上唯一的一座海拔超千米的山峰,素有“海上第一名山”的美誉。
崂山形成于亿年前的白垩纪,经过漫长岁月的沧桑巨变,天工造化,在大自然的雕琢中,形成了雄伟壮观、奇特秀丽的地貌形态。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察崂山名字的由来,认为是秦始皇当年慕名而登崂山,因山路险峻,必得万人开道,千人拥挽,百官扈从,劳民伤财,所以“齐人苦之,而名曰劳山。”加了山字旁的崂则由此衍化而来。
崂山三面临海,从远处望去,山海相连,海天一色。山上怪石林立,层峦叠嶂,涧深谷幽,景色奇丽。登山望海,蜿蜒曲折的海岸,构成了许多岬角和海湾,周围大大小小的岛屿礁石,星罗棋布。海上云气岚光,变幻无常,海浪山色,交相辉映。山借海色愈显青,海借山映更觉碧。当地有句话,叫“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作为“海上第一名山”,崂山的景致确实有它的不寻常之处。
但如果登崂山仅为观山望海,反而显得味道不足了。其实崂山的文化底蕴同样博大精深,足以与其山海风光媲美。“神窟仙宅”、“洞天福地”是崂山得来的美誉,备受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推崇,深为名道高僧、隐士学者所垂青。史书记载,秦始皇登过崂山,在此遥望蓬莱。徐福远渡寻求仙药,据说也是从崂山入海出发。汉武帝也曾驾临过崂山,为祭祀神人。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是足迹遍布崂山,并留下了“我借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的名句。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的作品为崂山平添了无限风光。据考证,蒲松龄曾于1672年到过崂山,并将崂山视为第二故乡。在崂山的日子里,他触景生情,文思泉涌,构思并完成了日后被评价为“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名著《聊斋志异》。400多篇故事中有8篇是以崂山为题材或以崂山为背景的。崂山三清殿院内曾经有一株耐冬,隆冬季节迎风怒放,每朵花都贴到了叶面,像落了层厚厚的红雪,蒲松龄正是见到了这一奇观,加之丰富想象,把这株花和另外一株牡丹变成了两个对爱情和友谊坚贞不渝的女子:红艳娇娆的花神绛雪和素衣恬淡的牡丹仙子香玉,小说《香玉》由此诞生。可惜此树早已仙逝,后来重新命名为绛雪的三清殿院前的耐冬,也于前些年香消玉殒。如今,耐冬已被评为青岛的市花。
到了近代,涉足崂山的名人越来越多。孙中山、康有为、蔡元培、郁达夫、郭沫若、贺敬之等,都慕名游览过崂山,留下了大量诗词、游记、名著,或传诵于世,或镌刻于石。1934年郁达夫应朋友之邀来到崂山,被这里的风光所陶醉,一时激情难抑,挥笔题写“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的诗句。有趣的是,47年后著名书画家黄苗子携夫人郁风来到崂山,郁风是郁达夫的侄女,她见到叔叔近半个世纪前的诗作,感慨万分,请黄苗子当场挥毫书写了这首诗,后来被刻在内九水的二水跨边双石屋村中的巨石上,成为一段美谈。
在崂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中,道教和佛教在崂山曾有着此消彼长的传播历史,现在的崂山,应该说是集道教与佛教于一山的宗教名山。崂山道教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同时道教理论也蓬勃发展。唐昭宗天佑之年(公元904年)罗浮山道士李哲玄来崂山太清宫,建立三皇殿,使崂山道教初具规模。宋末金初,道教全真派逐渐兴起壮大,全真七子来崂山太清宫,“讲道传玄,宏闻教义”,使崂山道士们归依于全真教派。金、元、明三代,崂山道教兴旺发达,全盛时期达到“九宫八观七十二庵”。
太清宫是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中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道院,位于崂山东南角,前临黄海,一碧万顷,背倚群山,峰峦竞秀。太清宫自创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整个殿宇分三个独立院落,共一百五十多间,历朝历代的信众在这里烧香拜道,延绵至今。从太清宫,过逢仙桥、神水泉,到三皇殿或三清殿,看到的那些古树参天,无疑是最好的注释。2000多年的汉柏,1300多年的唐榆,1000多年的宋银杏,还有700多年的黄杨,500年的绛雪山茶……特别是那株汉柏,另有一株凌霄缠绕着飞上蓝天,让古树焕发了生机。
我沐浴着崂山的山海风光,领略着崂山深隐莫测的故事,品尝着历代文人墨客的千古绝唱,豁然明白,正是由于那些大名鼎鼎的文人杰作,才使崂山尽发沧海之光,堪长名山之价,使其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