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丹
这几天,一段96岁老父亲每天和女儿互道晚安的视频登上热搜,网友纷纷留言:“太有仪式感,羡慕!”生活中,一些人“越老越将就”,但也有很多老年人会时常为生活制造一些仪式感。
《暗恋·橘生淮南》一书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话:人总是需要一些仪式的,仪式给人庄重感和宿命感,给人信心”。每个注重仪式感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
记者采写过以诗书传家的郝成礼家庭的故事。每到过年的时候,他都要策划一场家庭春晚。身为总指挥的他,在每年五一节聚会的时候,就把家庭春晚的要求传达给每个孩子,而孩子们也积极参与。春节的时候,家庭春晚办得有模有样,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郝成礼的大女儿郝萍告诉记者,老父亲带给儿女们的这种仪式感,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爱和兄弟姐们之间的亲情。
仪式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是对生活独有的感受和期待,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相遇和触碰。
陈女士选择合适的节点,为上高中的儿子写下一封1万多字的信。在信中,她将儿子成长至今的种种都讲述出来,鼓励孩子为了未来努力。陈女士说,当儿子读完这封信之后,感动得哭了,之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适当给孩子一种仪式感,远比简单的说教更有效果。
“仪式感,于我而言就是生活的琐碎都注入了鲜活的状态,是柴米油盐中的温馨与深刻,是漫长岁月中的细水长流,是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仪式感作为美好生活的载体,承载着平常日子里的那一份甜蜜。”市民刘女士这样说。在刘女士的家中,周末的时候,她都要多做几个菜,然后开一瓶红酒,夫妻俩一边品酒一边聊生活中的琐碎,生活一下子就变得有滋有味了。
为什么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仪式感?可能是由于仪式感是在急速变更的时代中找到慢节奏的一种生活状态,让生活的每一步都有全新的可能。
仪式感看似是虚伪而无用的,实则是纯粹而惊喜的。在那一瞬间,似乎一切都有了意义。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在意生活上的仪式感。有的人年轻时挺懂浪漫,上了年纪后,却变得随意起来。生活大多数时候是平淡的,越没有仪式感,越容易把生活过成一潭死水。李女士就经常抱怨自己的生活如一潭死水。她说,从谈恋爱到结婚,她一共收到老公送的28朵玫瑰花,结婚后,两个人一同做家务,一同去郊外旅行,感觉挺幸福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旅行没有了,交流没有了,连吃饭都在凑合,越随意,生活越没劲。
如何在生活中营造仪式感?那就是从身边小事做起:每次出门前给爱人一个拥抱;每周为自己做一桌大餐;定期给老朋友打问候电话……都会让亲人朋友收获不一样的感觉。
今年中考最后一天的时候,记者在实验中学门前看到几位家长买了一大束鲜花。其中一位妈妈说,不管女儿考得好不好,都要给她一个拥抱,送上一束鲜花,孩子度过了初中三年辛苦了。
仪式感并不一定是高大上,也不一定是有钱人的专属。李女士至今记得,在她16岁要离开家读高中住校的前一天晚上,爸爸将她叫到面前,谈天说地,谈古论今,妈妈亲手将一块手表戴到她的手腕上。这一幕,让她感触很多,现如今,她也学着父母的样子,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营造不同形式的仪式感。
只要有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家人营造仪式感。我们可以把床单被套换成自己喜欢的风格,好像睡觉都特别香;把书桌整理一下,铺上喜欢的桌布,放一盆绿植,好像学习起来也更有状态;把电脑从桌上搬到窗台上,窗外的景色映入眼帘,工作的幸福感就会瞬间上升。从现在起,让我们试着为家人营造一些仪式感吧。
每一个仪式感深重的背后,都藏着一份爱的表达。《绝望夫妇》中有一句台词:无论身心多么疲惫,我们都必须要保持浪漫的感觉,形式主义虽然不算好,但总比懒得走过场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