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旧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新闻

第02版
关注

第03版
聚焦

第04版
公益广告

第05版
康乐

第06版
悦读

第07版
天下

第08版
人才

第09版
公益广告

第10版
黄刺玫

第11版
旧闻

第12版
公益广告
 
标题导航
2023年01月14日 星期六
      阜新日报 | 周末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揭秘上甘岭:
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卫生员接下石缝中滴出的水,救护伤员。
↑坚守坑道的志愿军部队在夜晚派出小分队袭击敌人。
↑志愿军后勤部队战士背负百余斤弹药箱,翻山越岭,保障前线战斗。

    1951年,“联合国军”利用装备物资上的优势,对志愿军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在美军猛烈的空炮火力下,志愿军防御工事被大量摧毁,此时,志愿军开展了坑道战。

    70年前的秋冬之交,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的上甘岭浴血奋战43天,最终将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插上了主峰,让上甘岭成为美军的“伤心岭”,打出了国威军威!他们为了祖国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团结战斗战胜困难的拼搏精神,英勇顽强血战到底的胜利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1、发明坑道作战

    为提高生存能力,战士们在战斗实践中不断改进阵地工事。在反击夏季攻势中,志愿军第47军140师的战士在阵地堑壕壁上挖了一个洞,俗称“猫耳洞”,敌弹爆炸时,只要不在洞前,即能避过杀伤。但炮弹达到一定密度,藏在洞里仍难于幸免。战士们把洞往深里挖,但重磅炸弹产生的冲击波依然能够伤人。于是拐九十度弯再往深里挖,这样炸弹就很难杀伤人了。某班挖的两个洞一个向左拐,一个向右拐,恰好对接连通,形成了U形小坑道。敌人轰炸时,战士们就进去躲避;敌人步兵进占表面阵地时,战士们就冲出去杀伤敌人。这样,具有作战功能的坑道初具雏形。

    坑道工事解决了志愿军在“联合国军”狂轰滥炸下保存有生力量的一大难题。彭德怀对此极为重视,他亲自钻进坑道视察,称赞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

    坑道战在阵地防御方面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对稳定西线战局起到了关键作用。1951年10月,英联邦第28旅和美骑兵第1师第5团一部在炮兵6个营、坦克120余辆及大量飞机支援下,向志愿军第64军191师马良山阵地实施轮番攻击。志愿军防守216.8高地的一个连,依托U形坑道一天内连续击退联军21次进攻,让敌人被迫撤退。

    2、筑就地下长城

    1952年4月7日,彭德怀从朝鲜前线返回北京治病。4月26日,刚刚代理彭德怀在朝职务的陈赓,在志愿军总部主持召开各兵团、各军参谋长筑城会议。会后,志愿军各部队在紧张的战备期间,抽出大量人力开展筑城。

    1952年春夏之交,第15军接防了第26军的五圣山阵地。第15军军长秦基伟发现该阵地野战工事很强,但筑城进度滞后,就立即向陈赓汇报。陈赓急调第12军、第60军的坑道作业部队协助第15军筑城。第15军迅速成立了军、师、团筑城指挥部,提出“破开山腹筑长城,挖空岭心安我家”的口号。在第12军、第60军的大力协助下,第15军一边抗击敌人,一边紧锣密鼓筑城,经过3个月艰苦施工,阵地上共修筑坑道9000余米,新挖掘堑壕、交通壕5万余米,五圣山地区的阵地上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能打、能藏、能机动、能生活的坑道防御体系。

    6月,志愿军总部决定在中和、沙里院、伊川、淮阳一线构筑第二防御地带,加强防御纵深,抽调4个军的兵力参加筑城。到10月份,在横贯朝鲜半岛中部250公里长的整个战线上,形成了具有二三十公里纵深、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阵地防御体系,构筑起一条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截至朝鲜停战,志愿军构筑的大小坑道总长1250多公里,挖堑壕和交通壕6240公里,比万里长城还要长;共开挖土石6000万立方米,如以一立方米排列,能绕地球一周半,堪称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3、攻不破的钢铁防线

    志愿军坑道按照不同级别要求构筑,战斗坑道能抗500磅级别炸弹轰炸,大屯兵坑道能抗2000磅级别炸弹轰炸,有力削弱了“联合国军”的火力优势。在1951年夏秋季攻势中,“联合国军”平均每40—60发炮弹可杀伤志愿军1人;到坑道大量投入战斗后,“联合国军”则需发射646发炮弹方能杀伤志愿军1人。

    上甘岭战役中,我军依托坑道工事进行了极其顽强的防御作战,经受住了世界战争史上烈度空前的炮火袭击,创造了抗美援朝坑道战的典型战例。上甘岭的主要战场是537.7高地和597.9高地,只有3.7平方公里属于五圣山的前沿阵地。597.9高地共有3条大坑道,8条小坑道和30多个简易防炮洞。“联合国军”在强大的空炮火力的支援下,轮番向志愿军的两个高地发起猛烈进攻。“联合国军”白天进占表面阵地,志愿军夜间发起反击,两个高地呈“昼失夜复”的局面。

    从10月21日到29日,坑道部队发动夜袭158次,以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歼敌4700余人,大量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然而,“联合国军”对坑道部队与后方的交通线实行严密炮火封锁,使得坑道部队物资补给极端困难。火线运输队采取“匍匐运输”“接力运输”等方式,千方百计把物资送进坑道。

    为了拿下上甘岭,“联合国军”不断增兵至6万人左右。志愿军将第12军31、34师配属给第15军,总兵力达到4.3万人。随着双方兵力的大幅增加,上甘岭战斗发展成战役规模。然而,坚守阵地的志愿军官兵,用血肉之躯在上甘岭筑造了一个美国人口中的“攻不破的东方堡垒”,使战线始终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

    (据人民网)

    鲜为人知上甘岭前线总指挥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打得十分艰苦、能够展现我军顽强作战风格的一场战役。但至今很少有人知道,李德生将军曾是这场战役的前线总指挥。

    1951年,李德生所部被改编为志愿军的一个师,由他担任师长,入朝作战。不久,李德生就被提拔为三兵团12军的副军长,接着又参加了金城战役。

    金城战役结束时,上甘岭战役已经打了前期阶段。按照我军部队轮流作战的安排,李德生所部应于1952年11月撤至谷山地区休整。但当李德生于10月底率部向谷山地区转移时,突然接到兵团命令,让他抽出部队精锐力量,准备参加上甘岭战斗。

    李德生到达兵团指挥部后,兵团司令员王近山亲自向他交代任务:已经决定,12军为兵团的战役预备队。由12军和15军联合进行上甘岭战役。为了统一指挥,前线指挥所由你负责,统一指挥兵团下属的15军和12军在上甘岭的兵力。

    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在李德生统一指挥下,上甘岭最前线的我31师,一直坚守上甘岭阵地一个月,打的全是最艰难的恶仗。到11月28日,上甘岭我军阵地已经十分巩固,按照兵团命令,将阵地移交给15军。李德生率31师撤下来休整。这时,记者和作家们到上甘岭采访,所以他们写的报道、文章,自然要以他们采访的15军的情况写成,这样,国内在宣传上甘岭战役时,往往忽略了12军特别是31师的作用。

    李德生在12军专门作出一个规定:关于上甘岭战役的功劳,谁都不准再提,谁都不准再争。多年来,他一直深藏着这一“前线总指挥”的头衔,甚至连家人也不知道。            (据人民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阜新日报社
   第01版:头版新闻
   第02版:关注
   第03版:聚焦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康乐
   第06版:悦读
   第07版:天下
   第08版:人才
   第09版:公益广告
   第10版:黄刺玫
   第11版:旧闻
   第12版:公益广告
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刘彩香:长征“女挑夫”
叶剑英钟情中医药
古人怎么发年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