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新闻

第02版
关注

第03版
聚焦

第04版
公益广告

第05版
康乐

第06版
悦读

第07版
天下

第08版
公益广告

第09版
星少年

第10版
黄刺玫

第11版
旧闻

第12版
公益广告
 
标题导航
2023年02月10日 星期五
      阜新日报 | 周末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贵林:水墨丹青绘风骨
山魂云雪
兔年大吉
雪运煤城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这是杜甫赞美曹霸刻苦钻研绘画技能,甘于淡泊、不慕荣利精神的诗句,也是杨贵林在绘画之路上一直苦苦追求的最高境界。

    杨贵林是土生土长的阜新人,笔名桂林,现居住北京。杨贵林有很多个头衔:中国当代名家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文化艺术人才管理中心北京培训基地主任、中国当代名家艺术报主任等,但他最喜欢的一个头衔却是阜新美术馆(书画院)书画家。他说,这是家乡对他的认可,这份荣誉也将鞭策他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求索。

    □记者  李丹

    ○绘画之路由画鹰开启

    鹰是天空的王者,是勇气和梦想的象征,它的锐利、霸气、胸怀万里的视野和气度,都备受人们喜爱和推崇。因此,鹰历来是画家喜欢的题材。杨贵林的绘画之路就是从画鹰开始的。

    杨贵林笔下的鹰,有的似有风霜肃杀之气,有的双目侧视,有的威猛下驯,让人想起杜甫描绘的“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之态。

    杨贵林与鹰的缘分还要追溯到他小时候。杨贵林告诉记者,小时候父母都在市内工作,也没时间管他,就把他送到闾山脚下的姥姥家,自此,杨贵林便天天与大自然为伴,追鸟扑蝶,不亦乐乎。在玩耍的过程中,他发现山崖处有很多山鹰,鹰的那一双犀利而敏锐的眼睛让他印象深刻,于是他便拿起树枝在地上画鹰。

    冬日的雪天,山鹰觅食困难,就会去百姓家里叼小鸡,这个画面让杨贵林觉得有趣,就在雪地上画着玩。画着画着,鹰的各种形态就印刻在脑海里。

    “家里没有人懂画画,也没有专业的美术老师教我,画画纯是自娱自乐。参加工作后也是单位的宣传干事,也没离开写写画画。后来单位让我去鲁迅美术学院进修,我才正规接触画画。”杨贵林说,他是阜新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人,从事过广告装饰行业,但成为专业画家一直是他的梦想。

    2000年,杨贵林下定决心跟随老师徐葆廉先生去北京发展,直接来到北京通州的宋庄镇。说起宋庄镇,艺术圈的人都知道,这里是世界闻名的“画家村”,近年来,这里汇集了超过2000位绘画、书法等领域的原创艺术家,是国内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画家村群落。

    在这里,他开启了自己的绘画之路。“当时,别人让我画一幅画,我画啥呢?脑海里首先闪现的画面就是姥姥家大山里的鹰。而雄鹰凝聚着强者的精神品质又受到人们的喜爱,一来二去的,大家都找我画鹰。”杨贵林画鹰时从不断笔,重点把握鹰的爪、嘴和眼睛,再以翠柏、松树、奇石和巨石为背景,以水墨为主,色彩为辅去显示出鹰的霸气。几十年来,他画了无数的鹰,不仅画出了鹰的神韵,也画出了自己的风格。

    2009年,他在宋庄创建杨贵林书画工作室。多年来,他通过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相互学习、交流,收获很大,多次参加全国各地的画展,作品深受大众欢迎。

    ○古画修复中汲取营养

    画了几十年的鹰,杨贵林的性格在某些方面与鹰很相似,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半途而废,从一点一滴做起,始终保持饱满旺盛的干劲,锲而不舍的韧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恒劲。

    在宋庄这个画家云集的地方零起步,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杨贵林能在“画家村”占据一席之地,实属不易。在“画家村”,杨贵林不仅是知名的画家,更是古画修复和瓷器修复的高手。

    “最初是为了节省成本,给自己的画装裱,省下了裱画的费用。在书画界有一句话叫‘三分画,七分裱’。书画作于宣纸和绫绢之上,宣纸质地纤薄、柔软,一经墨色浸染,往往褶皱不平,既减弱了墨色的神韵,也不便于观赏和收藏。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杨贵林深知装裱对于书画作品的重要性,一直以来,他都坚持手工装裱,现如今,他已经拥有40多年装裱经验,并成立了一个装裱团队,具有丰富的独家装裱技巧与经验。

    有了丰富的装裱经验,杨贵林渐渐在古画修复方面有了经验。杨贵林说,他从事古字画的修复,也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绘画技艺,因为修复古画是向古人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

    水墨画是国画的代表,墨与水的变化分为五色,画成作品,题款,盖章,就是完整的水墨画作品。论起用墨、用笔,古人是最好的老师,修复古画的过程就是在向古人学习。修复必须首先有鉴赏的能力,要会看东西,因为鉴赏和修复是连在一起密不可分的。有了鉴赏的基础才能知道一幅画的风格、笔致、气韵格调,掌握了这些才能与古人产生共鸣,修出来的东西才会贴合。

    “能让一幅古画经过我的手延长它的生命,是很有成就感的。”杨贵林修复的最早的一幅是明代早期的画作。近代齐白石等大家的画作很多也都经过他的手复原如初。在古画修复的同时,杨贵林又向名家学习了瓷器修复,从瓷器的画面汲取营养。

    ○艺无止境永远在路上

    看得越多、经历得越多、积累得越多、画得越多,对绘画技艺的领悟也就越多。修复字画和创作字画,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修复字画的过程是向古人学习的过程,创作字画的过程,则需要创作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这两个过程都不能脱离最基本的功底,艺术讲究的是传承。

    杨贵林的创作以山水、花鸟为方向,这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鸟鱼虫于他而言,既是灵感的源泉,又是家乡的记忆。杨贵林的画作,用笔用墨浑厚,满构图,侧重大写意,每幅画作中,都能体现出他的艺术个性。

    回顾几十年来的绘画历程,杨贵林坦言,虽然取得了不斐的成绩,都离不开家乡沃土的滋养及家乡美术界前辈的支持与爱护。因为父母在阜新,杨贵林每年都会回家乡,与家乡的美术界朋友切磋画技,去家乡的山野写生,早已成为他的习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杨贵林说,艺无止境,艺术创作,永远在路上,未来,他会加倍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回报家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阜新日报社
   第01版:头版新闻
   第02版:关注
   第03版:聚焦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康乐
   第06版:悦读
   第07版:天下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星少年
   第10版:黄刺玫
   第11版:旧闻
   第12版:公益广告
杨贵林:水墨丹青绘风骨
年后迎来配镜潮
多措并举助旅客返程
“红马甲”化身“红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