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新闻

第02版
关注

第03版
聚焦

第04版
健康

第05版
康乐

第06版
阅读

第07版
天下

第08版
人才

第09版
童话

第10版
黄刺玫

第11版
旧闻

第12版
公益广告
 
标题导航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阜新日报 | 周末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普通人的英雄主义 是坦然直视伤口
——《人间信》
《人间信》
作者 麦家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这是一本我从心底喊出来的书。如果说《人生海海》讲天下事,《人间信》写的就是心里事;前者是阳面,后者可能就是阴面。”时隔五年,作家麦家长篇小说新作《人间信》面世。在接受专访时,他坦言:“可能从未有过像这次写作般,触及最痛的地方,这种崭新的体验,令我又羞愧又欣慰。”

    《人间信》讲述了四代人半个世纪里爱与恨的循环往复。故事里没有英雄,没有传奇,更多是普通人的英雄主义——尘世浮沉中,笑对命运起伏,坦然直视伤口。麦家甚至在寺庙闭关了两个月,维持着高强度写作,还“入乡随俗”与僧人一起吃素。等到作品完成下山了,麦家却不思茶饭。中医号脉后告诉他是因为力气用完了,“当时我有种被理解之后的感动,鼻子发酸”。

    与麦家同龄的作家格非,最近也新出长篇小说《登春台》。麦家一口气读完了,还给格非发了短信,说“甚好”。“他的小说把四个人物的命运,贯穿于一根主线,但结构上剪碎了写,与我的新长篇有异曲同工之妙。”麦家认为,格非依然有探索精神,在小说艺术上不懈追求突破。“我不能理解有的同行声称不看中国同时代作家的小说,不读,是出于妒忌还是傲慢呢?优秀作品当然要第一时间学习。”麦家告诉记者,苏童今年也要出新长篇了,“我很期待”。

    不依赖戏剧化情节

    能否写出好故事

    富春江边双家村的一个家庭里,浪荡混蛋的父亲令全家蒙羞,在危机四伏的年代,所有人被牵连进一连串灾祸与噩梦中,几乎活不下去……《人间信》看不到传奇的上校,少了诡谲的往事,更多是生活在劳苦劫难中的普通人,他们被命运刁难、欺瞒,甚至是诅咒,但依然活着。

    没有风起云涌、快意江湖,而是执意向人性深处一路开掘,《人间信》呈现出不输于英雄传奇的惊心动魄。这一次,麦家想要跟读者掏心窝,“分享世界幽暗的一面、人性深处的一些东西”。正因如此,小说具有不忌惮软弱、不耻于流泪的勇气,使读者不仅旁观别人的故事,同时也照见自己的内心。

    此前,麦家著有《解密》《暗算》《风声》等,备受读者欢迎,并被改编成热门影视剧在银幕荧屏持续掀起谍战浪潮。“都是关于天才和英雄的故事,天赋异禀的个体往往被大众瞩目。”谍战是麦家的醒目勋章,也是他近些年极力摆脱的标签。“谍战题材塑造了我,带来巨大名声,却也伤害了我的文学追求和抱负,是时候卸去惰性了。”

    他坦言,过去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作家,但写《人间信》没有在乎故事,而是想试探——不依赖戏剧化情节,是不是照样可以写出好故事?能不能引发读者共鸣?麦家不再那么“迷信”所谓的叙事艺术或技巧,而是更多在写作中寻求自我解放、救赎与疗愈。

    “这本书让我放下了很多,让内心变得轻盈,也许我下一本书可能就是浪漫的爱情故事。我一度被困在童年,内心有个幽灵,这本书是驱赶幽灵的,寻求解放的,同时也想助力那些像我一样曾被过往和缺憾困住的人。”麦家直言,年届六旬,已悉人生之真面目,“不想说废话假话屁话,只想老老实实掂量人性里深的一些东西,与大家分享一些在挣扎中站起来的勇气。”

    所以,他毫不避讳写作过程中的“忘乎所以,失声痛哭”。“坦率地说,并不是想拿哭来做谈资,怕被说脆弱、作秀、无病呻吟。而是忘不了深夜嚎啕的时刻,我意识到我老了,身上的肌肉消失,内心的‘肌肉’也在消失,自身控制能力减弱了,面对小说人物要崩溃了。”和盘托出这份脆弱,60岁麦家更多的不是恐惧,反而觉得“这是挺好的感受”,因为“写作到这个份上,恰说明其非凡,以及与内心的深度交融”。

    致敬“被辜负却有野草般

    生命力”的女性群像

    《人间信》三个字,也是希望读者“信人间”。小说展现了个体在被命运倾轧的时刻迸发出的能量,女性群像尤为动人——顶天立地的奶奶、逆来顺受的母亲、被生活烈火淬炼成老辣模样的小妹……小说既书写了她们被辜负、被剥夺的一面,也以深情的笔触向她们如野草般的生命力致敬。

    三位女性在男性缺位的情况下,如何修补破碎的人生、人间?麦家说,他曾有30年不愿回故乡,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存有怨气,但母亲解救了自己。“父亲去世后,我陪80岁母亲在生我养我的那个村庄有半年时间。当母亲发现我仍有怨,花了半宿与我谈心。惭愧的是,连母亲都早已放下,我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

    故乡曾是麦家不愿意回望的地方,与父亲之间的“战争”旷日持久,童年的伤痛如影随形。年轻的麦家逃离童年的方式是远走高飞。自1981年离家闯荡,直到父亲去世,父子间再无和解的机会,麦家停笔多年,最终决定回到故乡,《人生海海》便是回归故乡之后的一次转型。《人间信》继续重返故乡、回到童年,探索何以为“家”——家,是人在世间的信约,予人牵制,又系着希望。

    不同的文学家都会在小说里一次次抵达童年,一次次描写故乡,《人间信》也不例外。麦家说,长大成人其实是成为碎片,人不停地被人生所枷锁,而童年是生命的底色,也是人类情感的基座,回到童年其实是回到人生最初出发的地方。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点拨你、让你豁然开朗的那个人。在无法被救赎的时候,多读书吧。”他形容写作之路如西天取经,遇到难关时就像斩妖除魔,五年里进行多次删改,有时彻夜不眠地敲字,“敲下的每一个字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发心”。

    个体爱恨悲欢的背后,也有衣食生计,山川更易。富春江边人如何将毛竹放入洪流,换粮变钱,一间造纸作坊如何变成集体槽厂,改革开放后的人们如何“开始疯狂追逐金子的炽热和身子的柔软”……《人间信》承载了无数声息歌哭,也提供了二十世纪中国江南村庄的微缩样本。

    “古人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有。希望每个人内心都有一股力量去寻求救赎,让不完善的、不完美的自己变得日益完善。”在麦家看来,人生本就有许多不堪的侧面,人们经受不堪,努力摆脱不堪,本就是人生重大内容。“我从来不指望写出伟大的作品,但希望写出真实的自我,把内心真正想说的、看到的世界,真心表达出来,而不是虚情假意的。”(作者:许旸)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阜新日报社
   第01版:头版新闻
   第02版:关注
   第03版:聚焦
   第04版:健康
   第05版:康乐
   第06版:阅读
   第07版:天下
   第08版:人才
   第09版:童话
   第10版:黄刺玫
   第11版:旧闻
   第12版:公益广告
普通人的英雄主义 是坦然直视伤口
对人间大爱的深情礼赞
《势不可挡的人类》
《阿云案背后的大宋文明》
《书生行》
《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