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旧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新闻

第02版
关注

第03版
聚焦

第04版
公益广告

第05版
康乐

第06版
阅读

第07版
天下

第08版
人才

第09版
星少年

第10版
黄刺玫

第11版
旧闻

第12版
星少年
 
标题导航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阜新日报 | 周末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的书房为什么多叫“斋”
《羲之写照图》

    据说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为了搜集民间的“奇闻异事”,就在家旁边设了一个茶摊,喝茶不收钱,只要能讲出故事就可以。这个“志”指的是记述,“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聊斋”是啥呢?就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人的书房。

    古代文人雅士为什么对书房这么看重

    古代的读书人,除了追求仕途,更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所以,他们需要有一间不大不小的书房,通过收藏书画、摆设用品、种养植物等等方式,营造出一个符合自己审美和情趣的环境,说白了,那就是精神家园。这样,不论仕途上是进是退、是喜是忧,回到书房的时候,依然能够在精神上畅游于天地之间。

    所以,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既符合个人审美又能表达自己志向、情趣、品格的名字就变得非常重要,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堂、斋、园、舍、馆、居、庐、庄等等,这些意向悠远又出落红尘的建筑就经常出现在书房的名字里。

    不过,细数起来,用来给书房命名最多的还是“斋”字,为什么呢?

    因为和“斋”的本意相关。“斋”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写作“斎”(zhāi),从“示”,“齐”声,本义是指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前整洁身心以示虔敬,《说文解字》里说“斋,戒洁也”。

    所以,“斋”字成为书房用词的头牌,显然表达了主人清心寡欲、清净雅致、不与世俗论短长的志趣。

    有关书斋的最早记载是哪个呢?是西汉扬雄的“玄亭”,又称“草玄堂”。这扬雄是成都人,擅长做赋,有《长扬赋》《蜀都赋》《甘泉赋》等名作传世,当时与司马相如齐名,世称“扬马”。晚年的时候,扬雄潜心钻研哲学,写成《太玄经》九卷,因此,他在成都的故宅就被叫做“草玄堂”,这个“草”是动词,意思是草写、著述,所谓“草玄”,就是“著述太玄经”的意思。只可惜,同为草堂,同在成都,杜甫草堂的名气和命运可比扬雄的草玄堂好了太多。

    此后,书斋经过隋唐至宋继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成为历代文人心中的人间净土、世外桃源。

    古人书房里的布局是什么样的

    其实,我们很难在早期的文献里找到书斋的室内布局标准,怎么办?古人的绘画里有线索。

    我们拿书房成型的时代——两宋前后举例,在宋代画作《羲之写照图》里,书房以榻为中心,榻的后面放置屏风作为格挡,四周再布置桌案来摆放书籍和文房四宝。

    到了明代,书房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只有床榻一个中心,而是有两三个中心点,比如床榻、书案、茶几、琴棋画案等等,这也让书房产生了自然分区,学习的时候就在书案、画案位置;想娱乐放松,就换到琴案、棋案位置;待客的时候,在茶几位置;需要休息了,就回到床榻处小睡。

    更重要的是,由于书房文化在明代的时候到达了顶峰,书房的用具和摆设也有了大致的标准,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几位有钱、有闲、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对书房提出的软装建议。

    比如,明代主业戏曲作家、副业养生学家高濂就曾经在自己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里说,书房不要太大,否则收不住心神,还应该留一些小的窗户,摆几组盆景,离窗户比较近的地方可以养上几条鱼,这样,书房就变得动静皆宜,充满活力。(书斋宜明静,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宏敞则伤目力。窗外四壁,薜萝满墙,中列松桧盆景,或建兰一二,绕砌种以翠芸草令遍,茂则青葱郁然。旁置洗砚池一,更设盆池,近窗处,蓄金鲫五七头,以观天机活泼。)

    在画家、园林设计师文震亨的《长物志》里,则事无巨细描述了书房的配置器物,从文房笔砚到哥窑定瓶一应俱全。他还建议说,闲的时候要多搞搞插花,这样可以收到早上的露水,便于清心明目;书房里的挂画呢,山水为上,花木次之,鸟兽人物尽量避免,估计是觉得山水画可以让人心胸开阔,增长自己的浩然之气。(斋中长桌一,古砚一,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笔洗一,糊斗一,水中丞一,铜石镇纸一。左置榻床一,榻下滚凳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或置鼎炉一,用烧印篆清香。冬置暖砚炉上。壁间挂古琴一,中置几,如吴中云林几式最佳。壁间悬画一,书室中画惟二品,山水为上,花木次,鸟兽人物不与也。)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则在《闲情偶记》里说,书房的墙最好是土墙,颜色要淡雅。利用名人字画增加厅壁内容的时候,不宜太素,更不宜太繁复,否则非但不宜人,还会毁人。

    至于书房里的用具,高濂在《遵生八笺》里做了详细的罗列,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桌椅板凳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什么拂尘、搔背(就是老头乐)之类,要是活在今天,他绝对是一位响当当的优质买手。

    几个大名鼎鼎、容易搞混的书房:南书房、上书房和御书房

    不过,要说到极致的书房,那还得数清代皇帝的书房,接下来,我们就到紫禁城来看一看。

    紫禁城里有多少书房呢?答案是四十多处,文化教育、藏书阅览、词臣顾问等等活动都在各种类型的书房里进行。早期的书房,除了搞经筵的文华殿外,全部分布于保和殿、乾清宫和养心殿三区,而且都是政寝合一的建筑,也就是皇帝的寝室、起居室、书房和召见大臣商议军国大计都集中在一个建筑区域。后来,由于读史论经成为帝王非常重要的必修课,但凡殿堂里设宝座的地方,都会摆放典籍和书案,书案上放上笔筒、笔架、笔洗、笔掭(tiàn)、笔匣等文房用品。

    先说南书房,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听说的南书房,原本确实是康熙早年读书的地方,后来,康熙选调翰林或者翰林出身的官员到里面当值,南书房就成了这些文学侍从的办公室。这些官员,除了应制撰写文字之外,还要遵照皇帝的旨意起草诏令,致使南书房一度成为发布政令的地方。雍正年间,军机处成立以后,南书房才恢复了“书房”的本意,专门负责文词书画的事情。

    再说上书房,最初叫“尚书房”,是皇子们平日读书的地方,始建于雍正初年,屋里悬挂着“前垂天贶(kuàng)”“中天景运”和“后天不老”三块匾额,合称“三天”,道光年间,道光帝下诏把名字改成了“上书房”。乾隆朝后期,由于乾隆帝在位时间长达60年,所以也有部分皇孙、皇曾孙在上书房读书学习。

    再说御书房,一听名字就是皇帝专用读书、藏书的地方,不过,故宫里并没有一处固定的宫殿被叫做“御书房”,它是很多个皇帝专用书房的统称。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了倦勤斋、漱芳斋、三希堂等等。

    三希堂的“三希”有两个意思,一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意思是“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下的人”,有督促、鼓励自己勤勉向上的含义。另外一个意思,指的是三件著名的收藏品,也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总结一下,从宋代开始,文人起居的书斋就被称为“文房”,以书、画为中心,多种多样的文人趣味在此展开,从金石碑帖、古铜器、笔、墨、纸、砚这样的文房用具,到随身的器玩、服饰以及室内的各种设施,再到茶、花、香、园艺等,文人生活各个方面的种种趣味都得到了发挥。可以说,书房不仅是文人雅士个人志趣的表达,也是那个时代生活和文化的印记,彰显着时代的气韵和斯文。

    (据人民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阜新日报社
   第01版:头版新闻
   第02版:关注
   第03版:聚焦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康乐
   第06版:阅读
   第07版:天下
   第08版:人才
   第09版:星少年
   第10版:黄刺玫
   第11版:旧闻
   第12版:星少年
古人的书房为什么多叫“斋”
大禹开拓华夏格局
“楷模”原本只是两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