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新闻

第02版
关注

第03版
聚焦

第04版
公益广告

第05版
康乐

第06版
阅读

第07版
天下

第08版
人才

第09版
星少年

第10版
黄刺玫

第11版
旧闻

第12版
星少年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13日 星期六
      阜新日报 | 周末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瞩目青春的力量
——读长篇小说《苹果红了》
《苹果红了》
编著 津子围
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近年来,“新东北文学”及相关的地方性写作,已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不少青年作家集中书写东北从中国新工业的摇篮到经历改革的阵痛,以及这个过程对一代人集体意识的深远影响。但是,东北不是只有“锈色”,文学东北应该有不同版本同时存在,彼此交汇,填补段落之间的空白,呈现多维度的历史切割面。唯有如此,“新东北文学”才能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和更广泛的认同。

    从一定意义上来看,津子围的长篇小说《苹果红了》(沈阳出版社、作家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让我听到了东北叙事的“复调”之声。作者提到,这部小说的创作初衷是基于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代际沟通隔阂问题。随着周围的“小朋友”的圈子越来越大,他惊异地发现,当代年轻人有自己的“私域”空间,但他们在通过自己的方式生活和追求,面对和建构我们共同的世界。基于了解和认知,他找到了不回避、不躲避这个群体的底气。如果说,东北的青年作家是以“子一代”的目光回望父辈,那么,津子围则是用父辈的目光审视当下的年轻一代。这种双向奔赴的逆向碰撞,让当下的文学东北呈现出一个更加丰富立体的社会图景。

    《苹果红了》从海归女博士刘雪芳到农村种苹果创业讲起,从家庭伦理的视角,刻画了三代人之间的代际冲突。刘雪芳的姥爷刘宝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圆自己的工人梦,历尽辛劳从农村闯入城市。他对自己的工人身份倍感珍惜,通过不懈拼搏,当上了劳模。退休后他凭借过人的技术,被小企业高薪聘请,继续发光发热。他始终坚守工人老大哥的本色情怀,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互助精神。不计得失帮助他人,成为他晚年生活的精神慰藉。比如,邻居的女儿得了白血病,他将自己仅剩的1000元储蓄全部捐出;为了筹钱,他不辞辛苦地去找多年未见的、曾向他借过钱的工友讨债,并发动全楼的邻居捐款;邻居老齐太太家着火,他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号召邻居们募捐救助。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淡泊名利和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

    作品中呈现的代际冲突,主要围绕刘宝贵、梅子、刘雪芳三人展开。刘宝贵的女儿梅子打小就心高气傲,自己没能读大学,把所有的理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孩子几乎淹没了自我。然而,对于梅子的付出,女儿刘雪芳似乎并不领情。她没有按照梅子的设想找个体面的工作,而是一意孤行去农村创业,她的一些行为,看似有些“自私”,没有顾及长辈的感受,令他们伤心。但是,她并非冷酷无情,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关怀和爱。她精心安排母亲的生日,送给母亲意外的惊喜。之所以去山顶村创业,是因为那里是姥爷的故乡,她重金买下了姥爷曾经住过的老宅,进行现代式风格的装修,希望姥爷将来能够落叶归根。所以,对于刘雪芳的行为,可能很难在传统伦理架构中进行评判。时代为这代人提供相对稳定和富裕的成长环境,而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更是让他们视野开阔,善于接纳新生事物。他们的观念和行动,为传统家庭伦理注入了新内涵。刘雪芳去农村创业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有过深度的分析和调研。她到山顶村承包1000亩果园,起名“牛顿苹果园”。在她的带领下,这里成为新农业科技的实验基地。她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植物视为与人类同等的生命体,“植物是有生命的,树枝断裂在超声波测试中可以听到尖叫的声音”。她相信,“天人合一”的理念不仅是古老的哲学思想,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刘雪芳是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寄托了美好希望与热切期待的一个人物。她是作家“虚构”出来的,但又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和现实依据,是脚踩中国大地顽强生长、茁壮成长的一位时代新人,是当下青年群体的一个代表。他们拥有广博的知识、宽阔的视野和清醒的头脑,对“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有深切的认知,对“人这一辈子应该如何生活”有深刻的思考。他们心怀主见,胸中有丘壑,尊重传统,热爱传统,又敢于打破不良传统观念的束缚,展现出一种创新的勇气和蓬勃的朝气。同时他们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不断投身时代实践,到滚烫的生活现场中求证、探寻,到亲切的人群中感受、交流,期待让心中的理念落地,让梦想发芽,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滋养和启示,迈开新的步伐坚毅前行。尽管这期间难免有跌跌撞撞、磕磕绊绊,甚至是遭遇伤痛,但信念的力量、开拓的决心让他们勇于坚持下来,闯出一片新的天地。在作者的笔下,刘雪芳的身上具有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

    由此看来,作者对青年一代充满了信心。刘宝贵等老一辈从乡村走向城市,投入如火如荼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中,是那个时代的需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山乡也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年轻一代在面对传统与现代、科技与自然、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复杂心态和选择。贯穿整部小说的“苹果”意象,有着多重的象征隐喻,既代表了智慧、美与爱情,又有大胆创新的意味,还象征和平与和谐,表达着对家庭和睦和美好生活的期望。苹果的多重意义,难道不可以视为时代青年的象征吗?这让我想到刺猬乐队那句颇有影响的歌词:“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或许,青春的力量总是在碰撞中慢慢显现。

    (作者:梁海,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阜新日报社
   第01版:头版新闻
   第02版:关注
   第03版:聚焦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康乐
   第06版:阅读
   第07版:天下
   第08版:人才
   第09版:星少年
   第10版:黄刺玫
   第11版:旧闻
   第12版:星少年
瞩目青春的力量
在自然环境中感知生命的律动
《草民》
《牛津版莎士比亚》
《北漠河边的沙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