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我国几乎占据了全世界60%的西瓜产量,是全球最大的西瓜生产国。不过,西瓜并不是我国的原产水果,科学家认为,西瓜的原产地也许在非洲东部。
我国的古人什么时候开始吃西瓜呢?这个问题许多学者都曾研究过,古人同样好奇,他们也对这个问题做过长足的探索。
古人啥时开始吃西瓜
有人说,西瓜进入我国是南宋初年的事儿,当时一个叫做洪皓的使臣出使金国,并将西瓜带了回来。金国是南宋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个记录说明,当时我国北方是有西瓜的。
西瓜进入我国的时代显然早于南宋,于是又有了一个更加普遍的说法。五代时期有位叫胡峤的人,他曾在契丹居住过七年。契丹人告诉胡峤:契丹的西瓜种子,是从我国北方的另外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回纥手中得到的。所以大部分人认为,我国在五代时期就已经有了西瓜。
不过,我国明代的医学家李时珍还做过更加大胆的探讨。但他同时也关注到了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里提到的一种“寒瓜”:“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李时珍于是做出了自己的推测:“西瓜又名寒瓜。”“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
别说,李时珍的推测也有道理。现代的考古发现,在许多汉代的古墓中居然也出现了西瓜子。所以有学者认为,西瓜进入我国的时间,恐怕比史料记载中的要更早。大伙儿都知道,早在汉代,我国便开设了海上丝绸之路,并与世界各地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
咱们不妨顺着李时珍的思路去做个大胆的假设:早在汉代,西瓜便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只不过数量少,而且没有被大量种植,认识西瓜的人并不多。而到了宋代,人们对于西瓜的认识更加深入,加上西瓜的引入数量逐渐递增,人们对于西瓜终于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时至南宋,我国大江南北的古人们,都能够享受到西瓜所带来的夏日甜蜜滋味了。
明清吃“瓜”过中秋
西瓜在夏季成熟,古人夏季消暑少不了西瓜。明清时期,西瓜的种类繁多。《清稗类钞》里提到过不少西瓜种类。比如在清代,新疆吐鲁番的西瓜已经闻名遐迩,每当吐鲁番的西瓜上市,便被人们抢购一空。
当时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每当吐鲁番的西瓜成熟时,人们去摘瓜都一定会相互告诫不要说话。因为如果一听到人声,西瓜就会全部裂开。想必吐鲁番的西瓜又甜又脆,水分饱满,所以才有这么一个传说吧。此外,晚清的上海有一种小西瓜,被人们称作“马铃瓜”。这种西瓜也特别甜。
在清代的乾隆、嘉庆朝之前,桂林的各个属县都没有西瓜出产,只有荔浦县才有西瓜。物以稀为贵,所以每个西瓜要五六十文钱。当地的人若想吃到西瓜,必须在西瓜还没有成熟之前就给老瓜农支付定金。而且,当地西瓜成熟的季节很晚,到中秋节时,各官署才能用西瓜相互馈赠。
实际上,中秋节互赠西瓜,也并非是因为西瓜刚好成熟了,而是明清时期,的确有中秋节吃西瓜的习俗。清代文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里记载了一句童谣:“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
在明清时期,中秋节有一项重要的习俗活动,那就是“祭月”。中秋祭月的主要贡品是月饼和瓜果。其中西瓜是必不可少的水果。祭月的瓜,通常用切或雕的方式,将其以“莲瓣”的形式呈现。
早熟的西瓜
成了清代“万寿果”
原来,古代皇帝的诞辰日被称为“万寿节”,能赶在万寿节送上的西瓜,就被叫做“万寿果”。
虽然三月的西瓜有些早熟,味道比不上夏季的,可关键是能赶上皇帝的生日呀!清代生日在农历三月的皇帝只有两位,分别是康熙皇帝和同治皇帝。那么,这位爱吃西瓜的皇帝究竟是哪一位呢?
《小琉球漫志》中给我们介绍了答案:台地西瓜十月熟者,康熙间以万寿节前贡至京师,因名万寿果。
清代康熙年间担任过台湾海防同知的王礼,在《台湾吟·其三》中还为大家记录了冬季西瓜进京城的盛况:“蔬园迫腊熟西瓜,剪蒂团团载满车。恰好来春逢圣诞,急驰新果献京华。”
西瓜成了
“黑暗料理”食材
西瓜不仅可以直接生吃,甚至可以被当做一种烹饪食材。《清稗类钞》里就记载了几样西瓜菜。比如“西瓜煮猪肉”。
想起用水果烹饪,大伙儿是不是会第一时间想到“黑暗料理”,不过,这道“西瓜煮猪肉”不仅不像黑暗料理,反而相当诱人。这道菜有两种做法,其中一种是用西瓜汁代替水熬煮猪肉,重用冰糖,这样熬煮出来的肉与“蜜炙肉”的味道差不多。
另外一种是将西瓜掏空,把肉置于其中进行蒸煮,并加入酒、酱之类的调料。肉蒸熟后倒入碗中,味道细腻而肥美。此外,还有“西瓜蒸鸡”,其做法与煮肉类似,将鸡肉塞入掏空的西瓜之中,加入各式调味料。再将瓜盛于大碗,隔水蒸三小时便可。
西瓜皮同样有妙用,比如,《清稗类钞》中的“西瓜皮煨火腿”,将西瓜皮去青皮后切成长方形小块,加蘑菇、香蕈、水、盐,与火腿同煨二三小时,味鲜而甘、别有风味。有不知道的食客,甚至将西瓜皮认作冬瓜。
清代的美食家袁枚老师对于吃西瓜也有着自己的看法:物有本性,不可穿凿为之……西瓜被切,略迟不鲜,竟有制以为糕者。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