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我”,其实并没你想的那么简单,它可是一个“熟悉的陌生字”,因为在古代汉语中,“我”与人称毫不相干,仅仅只是一种兵器。
打开《说文解字》,“我,古杀字。”这就说明,在古代,“我”是跟杀戮有关的某种“兵器”。
那么“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兵器呢?甲骨文是中国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诞生时间最早、体系最为完整的古代文字。如果拿甲骨文中的“戈”和“我”做一个对比,会发现其实它们比较相似,只是“我”字比“戈”字多了一个锯齿形的多刺的尖头,可见,作为“戈”的近亲的“我”,是一种类似于“戈”的兵器。
其实在如今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我”也是存在的。比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西周时期的一件青铜兵器和现藏于陕西扶风博物馆西周时期的一件青铜兵器,据说就是失传已久的“我”。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点类似于《西游记》里猪八戒扛的“九齿钉耙”,是一种横击、钩杀、锯杀列阵敌军和战车战马的专用兵器。
根据古籍记载,“我”这种武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而秦代以后逐渐消失。消失的原因很简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于冶炼兵器技术先进,尤其是弩、剑和矛、铩等锐利长兵器在战场的大量投入使用,“我”不再具有什么优势。
那么,“我”这种兵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与人称发生了关系呢?这自然是与战争不可分割的。商周时期,国家最重视的两件大事是祭祀与战争,所以,各种兵器与人联系十分密切。由于“我”是由“戈”而来,所以“我”除了担当兵器外,又意为“以手持戈”的勇士,就这样,但凡是自己一方的勇士,都可以称为“我”。
对于古代的第一人称,翻开古籍就会有答案:“吾”、“余”、“朕”、“在下”、“鄙人”、“孤”、“寡人”、“臣”、“小人”、“不才”、“贱民”等等,可谓五花八门。
有人可能会质疑,“朕”、“寡人”不是君主或皇帝的专用词吗?难道普通人也可以用不成?答案是肯定的。《尔雅·释诂》就有解释:“朕,我也;朕,身也”。先秦时代,“朕”是一个可以普遍应用的自称之词。
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规定“朕”只能是天子自称;至于“寡人”,则一直到唐代,才变成天子的专称。
后来,随着元杂剧、明清小说以及近代白话文运动,人们才把“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明确固定下来,再未改变过表示自己的意思,也是从那时起,“我”虽成了人们天天使用的高频词,但却鲜有人知晓“我”实际上最初仅仅是一种兵器。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