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旧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新闻

第02版
关注

第03版
聚焦

第04版
公益广告

第05版
康乐

第06版
阅读

第07版
天下

第08版
人才

第09版
星少年

第10版
黄刺玫

第11版
旧闻

第12版
星少年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13日 星期六
      阜新日报 | 周末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天荒”源自科考

    明代文学家张岱《夜航船》卷六中专门收录许多有关科考的精彩“段子”,如今读来既“涨知识”,也令人忍俊不禁。

    大家耳熟能详的“破天荒”就源自于科考。张岱引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曰:“荆州应试举人,多不成名,为天荒解。(长沙人)刘蜕于大中四年(850年)以荆州解及第,时号为破天荒。”看来,地方“争面子”,古今无分歧。

    而张岱引南宋皇族后人赵令畤《侯鲭录》推介的成语“朱衣点头”,又寓意“考官必须公平公正”,此典故说,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知贡举”,批阅考卷时,“常觉一朱衣人在坐后点头,然后其文入格。”起初,欧阳修以为是侍从站在身后,但回头看时,又空无一人。朱衣人头一点,他批阅着的文章就合格;否则,便是残次品。此事传开后,考生们便在暗暗祷念:“唯愿朱衣一点头”。其实,所谓“朱衣人点头”完全是“千古伯乐”欧阳修抵制人情等不正之风的一种有效手段,也使得苏轼、苏辙、曾巩等一批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脱颖而出。

    古代科考方式落后、制度不完善,又缺乏有效公众监督和智能监控设备,虽为国家延揽人才,可录取权往往操控在主考官和位高权重者手中。尤其是考前盛行的“通榜”“干谒”之风,使得官宦子弟及善于钻营的考生有了可乘之机,张岱转引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将唐朝两次高考疑似舞弊事件概括为“沆瀣一气”:一次是乾符二年(874年),礼部侍郎崔沆任主考官,他阅卷时发现名叫崔瀣考生卷子做得比较好,便录取了此考生。发榜时,大家看到及第名单有“崔瀣”,觉得有猫腻,于是创作了“座主门生,沆瀣一气”予以讥讽。

    而“踏李三”典故,也让我们领略到宋代统治者对落榜生的“终极关怀”。宋朝就对屡次以举人身份参加礼部省试,或者诸科考了15次以上均落榜的考生施以“人性关怀”,赐一个“进士出身”,时称“老榜”,并赏个小官,好让落榜生们回家给老婆孩子有个交代。但“老榜”第一名只相当于正榜的五等(即五甲),所以“奖”的学位成色自然大打折扣。

    张岱《夜航船》说,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45岁的浙江人王十朋高中状元,李三锡则为“老榜”第一。某考生考的不理想,名列正榜末尾,心情很不好。朋友便劝他:“举头虽不见王十,伸脚犹能踏李三”。意思说,你不错啊,比不上王十朋,但比李三锡强多了。        (据人民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阜新日报社
   第01版:头版新闻
   第02版:关注
   第03版:聚焦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康乐
   第06版:阅读
   第07版:天下
   第08版:人才
   第09版:星少年
   第10版:黄刺玫
   第11版:旧闻
   第12版:星少年
谁是我国史上第一个“吃瓜人”
“我”最初是一种兵器
“破天荒”源自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