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旧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新闻

第02版
关注

第03版
聚焦

第04版
公益广告

第05版
康乐

第06版
阅读

第07版
天下

第08版
人才

第09版
美食

第10版
黄刺玫

第11版
旧闻

第12版
公益广告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01日 星期六
      阜新日报 | 周末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月二 看古人迎“龙抬头”的仪式感
东方苍龙简形图
西水坡蚌塑龙虎图示意图
《宣宗嘉禾图》
山东南沂汉墓画像石“龙戏”

    二月至,万物生,祥龙翘首,时和岁稔。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又被称作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等,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佳节之一。

    角宿亮 龙抬头

    “龙抬头”的说法来自于古代天文学,先民们以赤道附近的星象作为参照物,根据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为四象,每象各有七宿,再以神话故事中的四灵命名,分别为“东方苍龙”、 “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总称作“二十八星宿”,用于观测天象变化。

    我国是天文学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6500年前古人就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十二月法进行研究。东方苍龙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分别代表龙角、龙喉、龙爪、龙心以及龙尾。民间谚语云:“二月二龙抬头,八月二龙收尾”就是指这苍龙七宿随着时间变化而隐现。

    角宿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能够在夜晚被观测到。仲春时节角宿从东方的地平线上显现,而其余星宿还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之下,便是“龙抬头”。到春分时节,苍龙七宿全部出现在星空之中,正所谓“春分而登天”。夏至时苍龙七宿会出现在正天之中;秋分时节,苍龙七宿又会逐渐消失在西方地平线下,所谓“秋分而潜渊”。

    可以说,古代人对“龙”这种习性的描述,与天象中的“苍龙七宿”关系极其密切。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的天文考古学家冯时就推测,“龙”最早就是作为星象存在的。

    1990年,冯时先生在《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写道:“墓主北侧布有蚌塑三角形图案,紧接蚌塑三角图案的东侧横置两根人的胫骨。这毫无疑问是北斗的图象。胫骨为斗构,指向东方,汇于龙首;蚌塑三角图案为斗魁,枕于西方。全部构图与真实天象完全吻合。”

    祭神祗 盼丰收

    龙在上古神话中的形象是善腾云驾雾,可呼风唤雨的神祗,因此便有龙掌管民间降雨一说。

    从节气上看,农历二月二正处于二十四节气中“雨水”、“惊蛰”、“春分”之间,此时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大国来说,农作物收成的优劣决定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乃至社会的稳定、繁荣。因此龙抬头日具有祈祷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祥龙翘首,春满人间,为此古人有诸多风俗仪式来庆祝这一天的到来。

    最早的祭祀仪式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到百姓通过舞龙求雨:“祝曰:‘昊天生五谷以养人,今五谷病旱,恐不成实,敬进清酒膊脯,再拜请雨。雨幸大澍,即奉牲祷。’以甲乙日为大苍龙一,长八丈,居中央,为小龙七,各长四丈,于东方,皆东乡,其间相去八尺,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而舞之……”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龙舞杂戏的图案,后世以此作为“舞龙灯”的滥觞。

    二月二作为节日,与唐朝宰相李泌还有关系。唐代尉迟枢于《南梵新闻》记载:“李泌谓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更相馈遗,务极新巧,宫中亦然,谓之献生子。”唐德宗认为二月是气温回升,万物复苏,宜春耕之时,为倡导务本力穑,听取宰相李泌的建议设立中和节,并与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中和节当日皇帝要宴请百官,赐予其刀、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献表农书。民间百姓则互赠由青色袋子装的谷物、瓜果种子,还会酿制宜春酒来祭祀勾芒神,以祈祷丰收。

    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和节改为农历二月初二,一同庆祝土地公的诞辰,即“社日节”。古人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称作“社”,汉代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祀典》引《孝经纬》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唐·王驾)社日节又分春社日和秋社日,按照习俗春耕时期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敬香,祈祷风调雨顺,并有饮酒、分肉、赛会之俗,秋收时则报答感谢神仙庇佑。

    “耕耤率先民,勤农致敬神。古初定春孟,后世卜佳辰。土润沾时雨,粢馨叶夏钧。天恩今岁渥,虔巩益增寅。”(《耕耤日祭先农坛》清·乾隆)民之大事在农,明清两朝作为集大成者,皇帝会在仲春亥日率领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再于观耕台一亩三分地大的土地上亲自耕作,起到重视农耕,动员耕作的国之表率作用。

    敬天法祖的祭祀活动是历代政府奉行的国家大事,黄色是宗庙祭器的重要颜色。明朝开始规定“祭器皆用瓷”,后世的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祭祀制度,同样采用瓷器作为祭祀的礼器。清乾隆十三年以来法定8种祭器用来祭祀,每种釉色不同,这款黄釉牺耳瓷尊就是用于地坛、先农坛以及先蚕坛的祭祀活动之中。

    “龙”习俗 承好运

    宋代以后民间庆祝龙抬头日的形式更为多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月二当日要早早起床,在卯时(5点到7点之间)出门面向东方深吸气的“采龙气”,可吸财气、福气、人气、运气,愿新一年龙马精神。

    之后要用长竿击打房梁,把龙唤醒,称作“敲龙头”,以佑一方平安。妇女们从自家锅灶底下掏烧柴留下的草木灰,装到铁铲子里,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大人小孩要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并且大圈套小圈,少则三圈,多则五圈,不可取双数,之后把家中粮食放在围仓的中间,仓外围也有意撒出些许,寓意大丰收。

    草木灰除画圈围粮囤外还有熏虫避灾之效,刘侗、于奕正编纂的《帝京景物略》云:“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古人认为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二前后百虫萌动,为防虫灾影响庄稼收成,人们当天或到河边挑水,回家点灯、烧香、上供,引田龙,或在庄墙外用草木灰伏龙降虫,既有熏虫驱灾之效,也有期盼来年粮食丰收之愿。到了清朝还可以用烹食的烟火气熏虫,《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清咸丰《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

    当天的三餐尤其讲究,据宋末元初周密的《武林旧事》所载:“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先是,内苑预备朱绿花斛,下以罗帛作小卷,书品目于上,系以红丝,上植生菜、荠花诸品。俟宴酬乐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

    元代还会借龙之吉给食物命名,吃春饼称作“吃龙鳞”,吃面条称作“吃龙须”,吃葱饼叫做“撕龙皮”,吃饺子则叫“吃龙耳”。江南地区会吃独有的撑腰糕,清代苏州人蔡云专门写下《撑腰糕》一首:“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援柴火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儿童称理发为剃“喜头”,保佑其健康成长,愿将来大有所为。成人理发寓意辞旧迎新,鸿运当头,借龙抬头之吉,带来一年的好运。此外还有放龙灯、舞龙、孩童开笔写字以及妇女忌动针线“恐伤龙目也”的习俗。清清楚楚,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据人民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阜新日报社
   第01版:头版新闻
   第02版:关注
   第03版:聚焦
   第04版:公益广告
   第05版:康乐
   第06版:阅读
   第07版:天下
   第08版:人才
   第09版:美食
   第10版:黄刺玫
   第11版:旧闻
   第12版:公益广告
二月二 看古人迎“龙抬头”的仪式感
鸱吻 中国古代建筑的守护神
沈从文的“爱美之心”
二月二 踏春游